聶雙武
說到三國,從三歲孩童到耄耋長者,恐怕誰都能說出幾個人物和故事來:桃園結義、三英戰呂布、煮酒論英雄、火燒赤壁、過五關斬六將、空城計、六出祁山、七擒孟獲……人們甚至把對三國的了解程度當做曆史知識多寡的衡量標準。於是,三國時代成了人們向往的時代,三國英雄成了人們心目中的英雄。你做曹操,我就做劉備;你當司馬懿,我就當諸葛亮;你是夏侯淵,我就是黃忠,專和你作對。唯有如此,才顯出我的本事、我的風格、我心中的向往。
三國,如此的家喻戶曉、深入人心,不外乎兩大原因:
一是三國時代濃縮了曆史的精華,三國的時間不長(若從黃巾軍起義算起,也不足百年),卻蘊涵豐厚。三國是聚寶盆,你想要什麼就有什麼,而且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三國是英雄輩出的時代,群雄逐鹿,叱吒風雲,縱橫捭闔,鬥智鬥勇。在經曆了400多年的漢朝盛世之後天下大亂,那些被禁錮已久的英雄好漢們呼嘯而出,在三國的舞台上盡情地揮灑自己的熱血和才情,演繹出了一幕幕驚心動魄、驚世駭俗的悲喜劇,給後世留下了一筆巨大而寶貴的曆史遺產。
二是唐朝以來眾多的“說家”和“書家”對三國曆史的不斷挖掘和傳播。陳壽著《三國誌》和裴鬆之注《三國誌》時,引用了不少雜書的材料,揭了不少三國英雄的“隱私”,於是三國便成為民間傳說與文人演義的極佳話題。唐朝已有說三國故事的,宋代“說話”(講故事)的風氣更為發達,北宋後期的“說三分”(即講三國)已成為一種專科。南宋時期,北方的院本,南方的平話,都有許多關於三國的故事。到元末明初羅貫中撰成《三國演義》,終將三國故事係統化,成為影響十分深遠的三國名著。自此,三國故事便婦孺皆知。
三國故事,是很好的曆史啟蒙教材,讀三國故事,往往令人熱血沸騰、快樂無比。然而,眾多的三國讀物都是以《三國演義》作為藍本提煉而成的,而《三國演義》是小說家之言,其中有很多虛構和不真實的成分。眾多的英雄人物、許多的曆史事件都被修飾和潤色,變得真真假假、虛實難辨。市場上更是有許多“戲說三國”的圖書,依照作者自身的想象和推理推動三國曆史的發展,生造出眾多的謬誤和虛假。基於此,沈忱的《三國,不能戲說的曆史·諸侯》和《三國,不能戲說的曆史·英雄》二書專注於挖掘曆史細節,一改“戲說三國”的趣味,轉而謀求還原曆史人物真實、曆史事件真相的做法,另辟蹊徑,獨樹一幟,令人欽佩。
沈忱被稱作“三國書庫”,潛心研習三國、水滸20多年,是三國曆史方麵的專家級人物,本次出版的《三國,不能戲說的曆史·諸侯》和《三國,不能戲說的曆史·英雄》二書是其傾力之作。其中《三國,不能戲說的曆史·諸侯》一書考察了包括劉備、曹操、孫權在內的20餘路諸侯,詳細分析了各路諸侯的生存環境、致命缺陷、成敗原因、功過是非;《三國,不能戲說的曆史·英雄》一書列舉了36位三國人物,深入探討了每位人物的性格缺陷、自身素質、奮鬥曆程和成敗得失。二書均依據正史記載,旁征博引,力求真實準確。二書的文筆輕鬆活潑,所議所論均有所據,對讀者頗有啟發和借鑒。
讀三國,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因為三國發生了太多激動人心的故事,有著不可替代的永恒魅力。如果在展開自己豐富想象的同時,能夠讀到三國人物真實的一麵,領略到三國曆史的真實,那便是最快樂不過的了。因為隻有這樣,你才算是真正的“三國迷”、真正的“三國通”。
2010年5月於長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