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為璀璨的人類文明更添異彩。
在我國文化領域中,無論是哲學、宗教,還是語言文字、教育學術、文學藝術、天文地理、漁獵牧畜、農工醫商、軍事戰爭、金融建築、科學技術、新聞出版、圖書博物、文物寶藏、祭祀禮樂,乃至倫理道德、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社會風尚、衣食住行、民間習俗等,都有隱藏“奧妙”的風趣表達方式,筆者把其中並非一望即懂的漢字、文章、故事和符號等信息,通歸於中華文化的隱晦化,也就是“密碼化”,本書通篇都試圖揭示“密碼化的中華文化”。
密碼可比喻為“鎖”,它是掩蓋明文(指符合社交語法規範的話語、文字等,讓使用同語種的人一聽或一看就能明白意思)信息的“障眼物”。通常,密碼是通過“指鹿為馬”(代替法)和“貌合神離”(移位法)兩種方式來把明文變成密文的。明文經過密碼“加密”就變成了密文或稱明文密碼化;密鑰就是“鑰匙”,它的作用是解除密碼以恢複出明文來。
正因密鑰有解密作用,就像有了正確的鑰匙就能打開房門一樣,所以從事保密通信的人對於“密鑰”倍加保護,可能會對密鑰再作一次加密(其作用相當於對鑰匙作偽裝,讓局外人不知道那就是鑰匙),這便產生第二個密鑰,這時,第一個密鑰叫做“工作密鑰”,第二個密鑰就叫“密鑰加密密鑰”。然而為更加保密起見,人們可能會對加了密的密文本身再加一次密,這樣的話,則頭一次加密稱“一次加密”,後一次加密就叫“二次加密”。解密時,先用第二次加密的密鑰解開第二次加密的密碼,再用第一次加密的密鑰解開第一次加密的密碼,就得出明文了。這好有一比:人的裸身為明文,衣服如同密碼,衣扣好比密鑰。穿一件衣服扣上衣扣後,別人就看不見您裸身了,這叫(第)一次加密;穿兩件衣服(當然還可以穿三件、四件)就更遮身(更保密)了,穿第二件衣服猶如(第)二次加密。脫衣時卻是先要脫下第二件,再脫第一件。此時,裸身顯現,明文可見。為加深印象,可舉個猜謎的例子:謎底就是“明文”,掩蔽謎底的文字是“密碼”,經此密碼加了密的密文就是要讓別人猜的謎麵,射謎的方法就是“密鑰”了,它要剝離謎麵中的密碼而恢複出明文(謎底)來;再打個淺白的比方說,你的貴重東西不是會鎖起來嗎?取東西時不是要用鑰匙開鎖麼?貴重東西就相當於“明文”,鎖就是“密碼”,而鑰匙便是“密鑰”了。因此,所謂“密碼化”就是想辦法使文字、語言等信息變得讓沒掌握“密鑰”的人不可懂而掌握了“密鑰”的人卻能明白的運作過程,以此來達到保守信息“秘密”、“機密”的效果,例如“真真宰相,老老元臣,烏紗戴頂,龜鶴遐齡。”您說是祝福還是詛咒?“而不知而可而而不而不可而而而而而今而後而已而已”是什麼意思?這些文字是褒是貶,需經“密鑰”解密後才知道(答案均見正文)。
“密碼化”文化富含知識性和趣味性,在揭開其中所含密碼的過程中,可引人思考、啟迪心智,能增進才思、逗笑取樂。中華文化各領域中舉凡有疑問的,就是應予破譯的“密碼”,都屬於“中華文化的密碼”。一旦解開了其中“密碼”而領會到意思的真諦,人們就能感受到這些信息表達的曲折性、多樣性和幽默性,便能生出由衷的高興來。
那麼,什麼是“中華文化”呢?簡單說來,“中華文化”是指產生於過去、影響到現在、傳播於將來的中國自古至今的傳統習俗或中華曆史沉積,主要內容離不開經、史、子、集以及科學、技藝乃至道德標準和風俗習慣等等。這種文化根植在中國人的思想觀念之中,世代相傳,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乃至世界華人的潛意識,業已積澱為中國人的普遍心理,成為中國人慣常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這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具有穩定結構的潛質文化。按理說,中華文化本當囊括我國56(或說不止56)個民族的文化習俗,但屬於漢族的筆者恰又長期生活在漢人圈子裏,對其他兄弟民族的文化趣聞知之不多,收集更少,故本文敘述的多是漢文化中的“故事”,有關漢字的篇幅就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