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靜坐也有效率(1 / 2)

坐享其成這個詞對個人生活態度來看,就是懶惰的代名詞,但在博弈論看來,這卻是智豬博弈中小豬的嚴格優勢策略,用通俗的話說就是小豬靜坐也有效率。作為一個博弈策略,在我國曆史被廣泛應用。

戰國時期,各諸候國之間經常互相攻打,有一年,魏國攻打中山國,魏文候要向趙國借路。趙國國王趙候(即趙籍)想拒絕魏文侯借路的要求,因為認為自己國家沒有獲得利益。大臣趙得知道了,便趕忙勸說:"魏國攻打中山國,如果不能勝,也必然消耗重大,造成國力疲憊,減輕了對我國的威脅。魏軍如果消滅了中山國,由於我們趙國居中間,他們想保留中山國的土地,就還要問問我們趙國同意不同意,我們不同意,他們就很難得到。”趙利見趙烈侯還在猶豫,便進一步說道:“大王還猶豫什麼?這件事動刀動槍費軍力受損失的是魏國,到頭來,獲得中山國土地,坐享其成的,是我們趙國,因此借路一事,必須答應,這對我們有利無害。”趙利見趙王麵帶喜悅之色,便又急忙補充說:“答應是答應,但不要高興地答應,而要裝作很為難的樣子,如果魏國覺察出我們的用心,就會把攻打中山國的計劃取消。所以要裝作無可奈何完全是出於兩國的友好關係而作出讓步的樣子,說:魏趙兩國是友邦,為了我們的友好關係,我能不借路嗎?”從博弈論來分析,趙國與魏國在就中山國的土地進行博弈,魏國當時是大國強國,他要拓展領土,侵略中山國,但要經過趙國,所以要向趙國借路,其目的有兩個:一是要趙國幫助魏國;二是要趙國不幫助中山國,這樣它就能夠很容易地打下中山國。而趙國的博弈是,如果借路,中山國肯定會被打下,這樣魏國肯定能夠從中獲得一些好處的,從而使它變得更強大,但是趙國卻能夠從這裏獲得比魏國更多的好處;如果不借,兩國什麼也不能得到,收益值都為零;因此,兩相比較,借路是趙國的嚴格優勢策略,從事件本身的過程來看,也是魏國的嚴格優勢策略。但是趙國的優勢策略比魏國的強多了,它可以不勞而獲,坐享其成,這就是小豬博弈的最生動的說明,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趙國具有明顯的後動優勢。

與此相類似的還有坐山觀虎鬥。坐山觀虎鬥本來是一個寓言故事,現在已經變成了一條成語。故事是這樣的:

有一年,韓國跟魏國打仗,打了很久,未分勝負。秦惠王想出兵攻打韓國,從而援助魏國,使魏國獲勝。但他在出兵以前想聽聽大臣們的意見,於是召集大臣們商討。此時陳軫就說了一個故事,說:“有兩隻老虎為了爭一個人而在互相打鬥,管莊子(人名)準備刺殺它們,管與(人名)製止他說:"老虎,是暴戾的動物;人,對它們來說是最好的誘餌。現在兩隻老虎為爭人而打鬥,弱的必定會死,強的必定會傷,您等那強虎傷後再刺殺它,那麼是一舉而得兩虎啊。不要費刺殺一隻老虎的力氣,而可以得到殺兩隻老虎名聲。結果管莊子坐了一會,然後看看時機已到,就去刺死了那隻受傷的大老虎。”“哦“,秦惠王恍然大悟,“你的意思是說,等魏國與韓國再打一陣子,等到它們兩個國家將近一死一傷的時候,再攻打他們,這樣就可以同時把他們兩國都給滅掉。”結果秦國就假裝要出兵韓國,而實際上是按兵不動,而魏國以為秦國已經出兵了,就還加大了進攻的力度,等到魏國再攻了一個月後,韓魏兩國都陷於困境,韓國幾乎亡國了,而魏國也傷亡過半,國力困頓。此時秦惠王,再出兵攻打韓國,韓國馬上答應割地求和。然後秦再攻打魏國,魏國也沒有辦法,隻好又割地求和。就這樣,秦國就做了管莊子。很明顯,秦國也是運用了博弈論上的後動優勢,也就是小豬的靜坐優勢策略。

如果說,坐山觀虎鬥,最後還要花刺半隻老虎的力量的話,那麼鷸蚌相爭的得益者就顯得輕鬆多了,實實在在的是舉手之勞。趙國將攻伐燕燕國,蘇代為了燕國就對趙惠王說:“剛才我到趙國來,渡過易水,河蚌剛出來曬太陽,剛好給一隻鷸看到了,鷸鳥就啄食河蚌的肉,河蚌受痛就合上了它的硬殼夾住了鷸鳥的長嘴不放。鷸鳥說:‘今日不下雨,明日不下雨,就會有死蚌肉吃!’河蚌也對鷸鳥說:‘今日不你拔不出,明日你拔不出,你就會變成死鷸鳥!’兩者誰也不肯想讓。漁翁看到了,就把它們都抓回家去了。現在趙準備攻打燕,燕趙肯定會陷於相持戰中,這樣雙方都會因此而削弱。現在我最擔心強秦就會成為漁父了。因此我希望大王您好好地考慮一下。”趙惠王說:“很好!”於是就停止了攻打燕國的計劃。這裏蘇代之所以能夠勸說成功,就是因為他正確地分析了博弈雙方的得失利弊,使趙惠王認為趙國選擇攻打燕國是嚴格的劣勢策略,而秦國將會成為智豬而從中坐收漁翁之利。其博弈矩陣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