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回民騎兵團的好戰士馬思貞(1 / 2)

1939年1月一1941年6月,聚居在甘肅省海原、固原兩縣(今寧夏西吉、海原、固原三縣)的回族農民,為反抗國民黨政府的殘暴統治,尋找民族解放的道路,接連舉行了三次大規模的武裝起義。飽嚐人世間的不平和艱辛,對國民黨反動統治充滿深仇大恨的馬思貞,便成了武裝起義的堅決擁護者和積極參加者。

馬思貞,1917年出生於甘肅省固原縣沙溝鄉(今寧夏西吉縣沙溝鄉)一個貧苦回族農民家庭。1920年,海固地區發生了一場強烈的地震,吞噬了他家八口人的性命,使他過早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擔。他勤勞、誠實、寬厚待人,備受父母的器重和弟弟妹妹的尊敬,鄰裏鄉親也常常讚不絕口。

1936年6月,紅軍西征來到海固地區,向當地人民群眾宣傳抗日政策,宣傳黨的民族政策,號召廣大回、漢人民團結起來,打日本,救中國。這些革命道理,使馬思貞很受啟發。紅軍,在他心靈深處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暗下決心,將來有一天,一定要像紅軍那樣打土豪救窮人。

海固地區土地貧瘠,災難頻繁,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舉世震驚的大地震後,國民政府不僅不抓緊恢複人民的生計,還在連年不斷的天災人禍中加緊了對廣大人民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他們強迫海固地區各族青壯年丟下莊稼服兵役,出壯丁,征收苛捐雜稅,強搶民女,亂殺無辜。忍無可忍的海固地區的回族人民,終於舉起了反抗的旗幟。

1939年1月15日,海固回民反抗國民黨暴政的第一次武裝起義在伊斯蘭教哲赫忍耳宦上層子弟馬國瑞等領導下爆發了。馬思貞和一些熱血青年積極響應,他們攻占了惡霸地主王國義的堡子,又一同攻打固原縣城,給國民黨反動派以沉重的打擊。後因群龍無首,起義軍漸漸自行解散,起義被國民黨反動政府扼殺了。

同年5月29日,憤怒的海固回民在馬國瑞的領導下,舉行了第二次武裝起義,馬思貞的父親馬喜春又帶領他們兄弟四人投入這場新的戰鬥。馬喜春任起義軍旅長,馬思貞在司令部特務連警衛排當兵。起義軍事先做了充分的準備,很快消滅了國民黨駐防在海原小坡莊的兩個連,繳獲其全部武裝。勇敢的起義軍就這樣衝破了敵人的一個一1、的霍重包圍。當義軍到達白麵河時,擁有現代化裝備的數倍於起義軍的國民黨軍隊向起義軍陣地發動了猛烈進攻。雙方激戰了十三個晝夜,滿山遍野是敵兵和起義軍的屍體。起義軍的防線被突破了,馬思貞的父親陣亡,兄弟們也負了傷,馬思貞死裏逃生。第二次起義,又在敵人的殘酷鎮壓下失敗了。

1941年5月3日,馬思貞又參加了由長兄馬思義組織領導的第三次武裝起義。馬思貞在作戰中英勇頑強,奮不顧身。在長兄馬思義的帶領下,他隨起義軍轉戰張家川、聖女川、沙塘川,後被裝備精良的敵軍包圍於石蛤蟆堖。敵人以輕重機槍和迫擊炮向起義軍狂轟濫掃。英勇的起義軍冒著大雨同敵人展開了殊死的搏鬥,經過三天三夜的激戰,起義軍反複衝殺二十多次,殲敵數千,才殺開一條血路,衝出重圍。石蛤蟆堖一戰,起義軍元氣大傷,隊伍由原來的兩萬減至五六千人。麵對眼前的現實,馬思貞心潮起伏,思緒萬千,父親、兄弟及起義壯士犧牲的情景又浮現在眼前。為了爭取民族解放,多少仁人誌士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後繼,可曆時兩年半的起義都失敗了。為了徹底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統治,必須選擇一條正確的出路。這時,馬思義提出投奔紅軍的主張,馬思貞積極響應,並義正詞嚴地說:“聽說共產黨是為窮人謀幸福的,我們應該進入邊區,投靠共產黨,就是死了我也心甘情願。”就這樣,馬思貞毅然走上了投奔中國共產黨的革命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