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死於骨肉相殘的帝王 (1)(1 / 3)

識人不明,楚成王身死子手

楚成王熊氏,名惲,又名頵。春秋時楚國國君,公元前671—前626年在位。楚成王在位四十六年,頗有作為,使楚國在諸侯國中的地位和影響空前提高。但他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主意不堅,終於導致宮廷政變,最後導致自己死在了親生兒子手下。

悔殺忠臣

按周公所定的“宗子維城”的世襲製,楚國的王位繼承人應當是長子商臣。但楚國地處江南,風俗習慣與華夏不同,王位繼承人經常是最小的兒子。中原各國把楚國視為異族,稱其為荊蠻。為利於北上爭奪霸主地位,楚成王有心改變以往的做法,在王位傳承這個重大問題上,依照周禮,立長子商臣為王位繼承人。這樣,既可以表示自己尊周的誠意,也可以免去宮闈之爭。但他又怕這種做法有違楚國的風俗習慣,引起人們的不滿,所以一時拿不定主意。

年長的商臣和其他王弟相比,心計非常多。他經常拿珠玉環佩等小玩意兒送給成王身邊的近臣來拉攏這幫人,以便知道宮內的消息。商臣見父王猶豫不決,唯恐別人得到嗣位,便加緊活動,多給近臣送東西,請他們在成王麵前多為自己說好話,自己則借進宮請安的機會,在楚成王麵前表現得十分勤勉恭謹。

楚成王滿耳聽到的是稱讚商臣的美好話語,滿眼看到的是商臣的謙謙有禮,終於下定了立商臣為太子的決心。他對令尹鬥勃說:“商臣有祖宗遺風,必能承擔大任,其年紀又長於諸子,寡人欲立商臣為太子,愛卿以為如何?”

商臣的舉動,鬥勃早已看得清清楚楚,見楚王征詢自己的意見,便直言不諱地回答說:“大王年事不高,何必早立太子?即使要立太子,也不能立商臣。一來楚君嗣位,立少不立長,曆代都是這樣,大王不能壞了先祖的規矩;二來商臣之相,蜂目豺聲,性情殘忍,陰險狡詐。現在因為愛他便要立,以後心裏厭煩便要廢黜他,您這樣做,必生禍亂。請大王三思而行!”

但是,楚成王不聽鬥勃勸諫,還是立商臣為太子,並安排潘崇做他的師傅,同日遷往東宮。

商臣聽說鬥勃反對立自己為太子,心中憤恨,伺機想除掉鬥勃。

公元前627年(周襄王二十五年),一代霸主晉文公病逝。許、蔡兩個中原姬姓諸侯國叛晉附楚。晉國新君晉襄公拜陽處父為大將,興師討伐。楚成王早有北進中原的雄心,認準這是一個好機會,便令鬥勃為主將、成大心為副將,率楚軍援救許、蔡。楚軍日夜兼程,很快抵達泜水岸邊。

兩軍隔泜水相持兩個多月,眼看到了年底,晉軍糧草將盡,士卒鬥誌鬆懈,陽處父不免暗暗著急起來。他想要退軍,既怕被楚軍窺破內情,乘勢追擊;又怕留下戰場逃跑的壞名聲,被世人恥笑;還擔心本國朝野上下反對。思慮再三,陽處父終於想出了一個體麵退軍的辦法。於是,他喚過使臣,密囑幾句,派其直接到楚軍大營,傳語道:“小臣奉鄙軍主將之命,特來相告:兩軍如此相持,勝敗終難分曉,白白耗費軍資,對雙方都沒有好處。將軍如果想決戰,鄙軍願退回一舍(三十裏)之地,讓將軍濟水布陣,決一生死;如果將軍不肯過河,那麼就請後退一舍之地,讓鄙軍渡河南岸,再決勝敗。鄙軍主將駕馬立車,專候將軍之命。”

一聽此言,鬥勃拍案而起,憤然道:“晉師淹留在外,時日已久,師老兵疲,早已不堪一擊,奈何不自量力,出此大言,欺我不能渡河嗎?傳令下去,秣馬厲兵,旦日飽食,渡河進擊晉師!”

成大心連忙勸道:“晉人言退,分明不安好心。他們說是退兵一舍,實則是引誘我們上當。倘若他們乘我軍渡河之時出擊,我軍則進退失據,必有敗績。與其中他人誘兵之計,不如我軍暫退一舍,讓晉人渡水決戰。”

鬥勃一聽有理,便傳令全軍後退一舍,重新結寨,讓晉軍過河。

陽處父見楚軍後退,遍告營中將士說:“楚將鬥勃畏我強晉,不敢渡水決戰,今已潛師遁逃。敵軍已退,我軍渡河無益,況且歲暮天寒,作戰多有不利,不如歸國養息,待天氣轉暖再舉兵不遲。”將士們思鄉心切,一聽此言,無不歡呼雀躍,片刻的功夫,就收拾停當。於是,陽處父率軍班師還晉。

楚軍後退一舍等了兩天,不見晉軍動靜,便派人偵察,才得知晉軍早已撤離。鬥勃隻好下令班師還楚。

鬥勃不戰而歸,北進中原的打算落了空,楚成王非常生氣。商臣一看時機到了,便湊上前去說:“兩軍相持兩月,鬥勃遲遲不肯出擊,最後避晉師而退,成全晉國霸名,聽說是接受了陽處父的賄賂。他這樣做,心中哪有父王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