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逐匈奴,收複趙國故地
一、匈奴乃秦國邊防之患
“匈奴”一詞最早見於《史記·秦本紀》:“韓、趙、魏、燕、齊帥匈奴共攻秦。”也就是公元前318年,公孫衍組織的五國攻秦。匈奴騎馬善射,戰鬥力強,但沒有完備的軍事組織,雖然能對中國構成威脅,尚不能組織大規模的軍事入侵。而中原各國正在忙於混戰,也無心理會匈奴,秦、趙、燕三國都修築邊牆(後來才叫長城),向北及西北(月氏、匈奴、東胡)做保守防禦。
從戰國中期開始,在將近一百年的時間裏,匈奴各部由零散而聚集,逐漸成為中國北方勁敵。他們是在中國忙於內戰時候強大起來的。
趙國最先感受其壓力。因為有趙武靈王和李牧,匈奴才不敢過分南下。
在秦始皇掃蕩六國之時,匈奴部落也出現了一位英雄,名字叫頭曼單於(單於的意思是像天一樣廣大的首領)。他率先統一匈奴各部,使匈奴成為與東胡、月氏齊名的草原民族。
從秦始皇十一年第一次伐趙算起,到秦始皇三十三年蒙恬出兵擊匈奴止,在這22年裏,頭曼單於領導匈奴各部恢複至李牧之前的水平,騎兵不少於20萬。蒙恬打敗頭曼單於,匈奴再次退到陰山以北(趙武靈王第一次,李牧第二次,蒙恬第三次,漢武帝則取得更為巨大的成功)。
趁著敵人內亂,抓緊時間發展自己,隻有高明的生存專家才能捕捉到這種良機。這就要求領導者深刻洞察形勢變化,為眾人指明方向。
趙武靈王向草原民族學習胡服騎射,向西、向北發展,設置雲中郡、雁門郡、代郡,實際控有河套地區。秦國日益攻伐三晉,由蠶食而為鯨吞,秦、趙無暇顧及邊備,匈奴開始越過陰山,止於黃河北岸。到秦國吞並趙國,全力攻取魏、燕、楚、齊四國時,邊備趨於空虛。匈奴大膽渡過黃河,勢力已達鄂爾多斯高原,還時常劫掠秦國邊地。
秦始皇統一中國,鹹陽正北設上郡、北地郡,而真正能控製的地區,大概是今日陝西榆林往北的一些地方。再往北的毛烏素沙地至黃河南岸的廣大區域,隻是在名義上屬於秦國版圖。更經常的時候,它是匈奴的遊牧區和劫掠區,或者可以叫做兩國的中間地帶。而靠近黃河西北拐彎處的大片土地,當時叫河南地,是匈奴的實際控製區。這就是《史記·秦始皇本紀》說的“北據河為塞”的實際情況。直到蒙恬發兵30萬北擊匈奴,略取河南地之後,“北據河為塞”的邊疆規劃才成為事實。
這塊中間地帶的最南端距鹹陽四五百公裏,中間隔著陝北高原,基本上沒有險峻隘口。以匈奴騎兵的腳程,不過十天,可以抵達城下,嚴重威脅鹹陽及關中的安全。趙武靈王當年設想的直襲鹹陽的大謀略,也在這個方向上。此時的匈奴,比起李牧時國力已經恢複,是中國最強勁的對手。
關中乃國家根本,竟然被匈奴威脅。如何鞏固邊防,保障帝國安全,消除懸在鹹陽頭上的隱患,成了新帝國的重大課題。
二、戰爭起因
秦始皇十八年(前229年),趙國滅亡,秦始皇去了邯鄲,又經太原郡、上郡(在陝西榆林南部)返回鹹陽。九年之後,也就是吞並六國的第二年,秦始皇巡視隴西郡、北地郡。這兩次行走離邊境還遠,目的不是為了巡查邊防,但多少了解到一些情況,對匈奴有一個認識。
秦始皇三十二年,秦始皇到碣石(今河北秦皇島市昌黎縣境內有碣石山,多數學者相信它就是秦始皇所去的碣石宮)觀海,派燕人盧生入海尋找古仙人,然後沿北部邊境,經右北平、漁陽、上穀、代郡、雁門、雲中、上郡返回鹹陽。
回來以後,帝國君臣對是否出兵匈奴展開了一場爭論。跟秦始皇保持高度一致的李斯,這回也堅決反對出兵。
就在議而未決時,尋訪神仙的盧生回來了。這個人貌似儒生,其實是一個文化騙子,一個方術之士,算不得正宗書生。他找不到神仙,一路盤算著,該如何回來交差。回到鹹陽,聽說朝廷在爭論匈奴的事,靈機一動,想出一個鬼點子。他編造了一本有關神仙鬼怪的奇書,加人“亡秦者胡也”這句話,進呈給秦始皇。這就是《史記》寫的:“燕人盧生使入海還,以鬼神事,因奏錄圖書,曰‘亡秦者胡也’。”
國家大事莫過於政權安危,李斯再不敢說話。於是,秦始皇派蒙恬發兵30萬,北擊胡,略取河南地。
盧生炮製出“亡秦者胡也”這個讖語,目的是讓秦始皇把注意力轉移到打擊匈奴上去,而不再追究神仙事。盧生的謀略術隻能算小巧。
像秦始皇這種發奮作為、自負剛毅的領導人,在對內外形勢還保持著高度清醒判斷的時候,決不會遲到有人說“亡秦者胡也”,才對匈奴產生警覺,也不會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就派出30萬人馬去打仗。北擊匈奴、開拓邊疆是一項壯舉,如果真是從一個騙子開始,豈不是在侮辱秦始皇、李斯、蒙恬的偉大智慧?盧生是一個高明的騙子,他利用了人性的弱點與讖語的神秘形式,巧妙製造混亂,成功轉移了秦始皇的視線。秦始皇一心想著遠方,而忽視了眼前,英雄人物大都沒能逃過此劫。
兩大帝國在此遭遇,除了戰鬥,別無選擇,這就是蒙恬北擊匈奴的起因。盧生絕不是縱火犯,不過是在火種蔓延至油庫時惡意地劃燃了一根火柴。
三、戰鬥的經過
蒙恬出身將門世家,祖父和父親都是秦國名將。先學獄法、文學,後從武。傳說毛筆也是他發明的,堪稱文武全才。
秦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為秦將,是一名青年將軍,攻齊,大破之,有功,拜為內史,專力負責北部邊防。秦始皇對北部邊患有一個長遠考慮,在兼並戰爭剛剛結束,就賦予蒙恬經營北部邊防的使命。再過六年,六國故地基本穩定,秦始皇回轉身來,準備收拾匈奴。
黃河是一個“幾”字形,頂上一筆橫穿河套。黃河南岸、“幾”字形內的地域,當時叫河南地,縱橫三四百千米,草原遼闊,蒼茫無邊,適合騎兵長途奔馳,而難以發揮車戰優勢。今天的河南地,出榆林而北望,黃沙青草起伏交錯,綿延萬裏;再向北望,沙漠橫亙,蒼涼悲壯,行人至此,不覺淚下。千裏草原不複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廣袤的毛烏素沙地和浩瀚的庫布齊沙漠。黃河長臥於此,顯得蒼老而孤獨。
頭曼單於率領的匈奴騎兵多在黃河以北活動,河南地的匈奴部落分散而居,形不成戰鬥力,但他們有精良的騎乘技術,有無數駿馬,如何壓製其流動性,做徹底之打擊,一戰即勝,而不是四處追逐,這是對匈奴作戰的謀略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