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王征楚溺水而亡
周昭王,中國周朝第四代王,周康王之子。周昭王頭腦簡單,整天隻知玩樂,不理朝政,在諸侯中的威望早已喪失。
昭王在位十幾年,碌碌無為,各諸侯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裏。一天,忽然從魯國傳來消息,說魯魏公殺死了哥哥魯幽公,自立為王。這還了得,弟弟謀殺哥哥又奪取了王位。昭王本可以名正言順地出兵討伐魯國,因為魯國目無天子,又做出如此無禮之事。但是昭王生性膽小怕事,思前想後還是不了了之。魯國的行為在其他諸侯國中也引起了強烈反響,各諸侯也因此認清了昭王,對昭王更是不屑一顧,特別是楚國。
楚國的祖先是淮夷的一支,原來居住在淮水下遊,是商王朝東南部力量最強大的一個部落。周國後來逐漸強大起來,滅了商朝,但是淮夷不服周武王的統治,與紂王的兒子武庚串通一氣,反抗周朝的統治。這時周武王已離開人世,其子周成王年幼,周公輔佐成王代理朝政。周公得知淮夷與武庚串通一氣反抗周朝,便親自率領人馬打敗了淮夷和武庚。把這場叛亂平息之後,淮夷在周朝強大的軍事壓力下,向西沿長江發展,後在長江中遊一帶定居下來,以遊牧業為生,發展生產,加強軍事訓練,這就是楚國的前身。後來,楚國的勢力不斷擴大,東至群舒,西達群蠻,西南到百濮,東北是鄧國。周文王時,周朝很重視與楚國的往來,但是楚受商朝的影響很深,商朝的政治、經濟、文化對楚民族的影響遠遠勝過周朝,所以楚民族保留了許多商朝的特點。楚國就這樣慢慢地發展壯大起來。到了周成王時期,楚國的勢力明顯增強,周成王為了拉攏楚國,封楚國貴族熊繹為“子”爵。
楚國的力量一天天壯大,到了昭王統治時期,楚國已嚴重威脅著周王朝在漢水以北的大小諸侯,對周王朝也形成了很大的威脅。
而昭王除了玩樂就是用兵打仗。他對南方連年用兵,激起了各民眾的憎恨和反抗。特別是楚國,本來力量就十分強大,一看昭王如此,就把貢賦年年減少,對周天子召開的會議要麼不去,要麼遲到。
對於楚國的不尊敬,周昭王心裏十分不平衡。而魯國等其他諸侯國也紛紛效仿楚國,對昭王表現出了極大的不尊敬。周昭王非常想找回王者的威風。
根據《竹書紀年》裏的記錄,周昭王征楚一共三次。
第一次南征是在周昭王十六年。這一次戰爭很順利,周昭王姬瑕和他的貴族團率領王軍六師,沿漢水東岸南下,楚國附近跟周王朝親近的諸侯國紛紛加入大軍,一路浩浩蕩蕩渡過漢水,深入荊楚一帶。《竹書紀年》裏的此次戰爭隻有一句話,“十六年,伐楚,涉漢,遇大兕”。也就是說,大部隊渡漢水時遇見了“大兕”(即為犀牛)。當時北方人很少看到犀牛,覺得很稀罕,於是特地把這件事記錄了下來。
這一戰周軍大敗楚軍,俘虜了大量楚兵,得到無數戰利品,重新奪回了銅山。不但周王室很高興地鑄了許多銅鼎銅兵器,連跟隨在周王後麵的各貴族們也分到了許多銅,於是除了用來造兵器酒杯等必需品外,大家集體都鑄了許多鼎來向祖宗報告,向兒孫顯擺。
但是時隔不久,等周王朝六師都高興地班師回朝以後,打了敗仗的楚國,收拾好人馬,重新整頓軍隊,又振作起來,又重新欺負那些周國的跟班國,又截斷了揚越銅器的進貢路線。
這就等於說,上一仗,周王朝白打了。
周昭王姬瑕生氣了,他決定這次一定要把楚國給打趴下。於是在周昭王十九年,周王朝第二次南征,派祭公辛伯攻楚,而這一次《竹書紀年》上的記錄非常不妙:“天大日,雉兔皆震,喪六師於漢。”
在一個陰風陣陣的天氣裏,周軍六師進入了楚兵的埋伏地,一時間血光衝天,連山雞兔子都被嚇破了膽,周王朝六師皆喪。這一次失敗,對周王朝震動極大。六師皆喪,令周昭王極為憤怒,他咬牙切齒,發誓要親自出征,把楚國徹底掃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