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侄恩怨六味地黃丸中國大曆史中曾經有過這樣一位神奇的人物:他本人當過皇帝,他的父親當過皇帝,他的兒子當過皇帝,他的弟弟當過皇帝,他的侄子當過皇帝,最要命的是,他的母親居然也當過皇帝!於是乎,善於聯想的人們就送他一個稱號:六味地黃丸(六位帝皇)。
這個神奇人物是誰呢?唐中宗李顯是也。
不過,如果按照這個邏輯推理的話,其實這個榮譽稱號同樣適用於唐睿宗李旦:本人當過皇帝,父親當過皇帝,兒子當過皇帝,哥哥當過皇帝,侄子(溫王李重茂)當過皇帝,母親(武則天)也當過皇帝。
綜合評定:六味地黃丸。
如此算來,李顯、李旦哥倆就成了中國大曆史中碩果僅存的兩粒六味地黃丸,除了他倆,再也找不出第三位!絕版!一輩子能得到絕版的評價,看起來是多麼幸運,然而具體到李顯和李旦這哥倆身上,幸運二字又顯得那麼沉重。
在很多人看來,李顯和李旦哥倆就是一對苦命TWINS,人生的過程雖不盡相同,人生的苦澀卻一脈相連。
先說哥哥。
中宗李顯先是受製於母親,後又受製於自己的皇後。
人生評語:憋屈。
弟弟呢?他也好不到哪去:先受製於母親,後受製於妹妹,最後居然又受製於兒子。
人生評語:更憋屈!記得上高中時曾經做過一道語文題。
題麵:吃不到苦的苦比吃到苦的苦還要苦。
問題:請解析題目中幾個苦字的具體含義。
這不是繞口令,而是一道分析題,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做一下。
如果把上麵的句式套到睿宗李旦的頭上,就會形成這樣一句話:看不見憋屈的憋屈比看得見憋屈的憋屈還要憋屈。
寫到這裏,估計很多人會問,睿宗李旦真的有那麼憋屈嗎?這個真的有!關於李旦的第一段憋屈,在上部《武後當國》中已經提到過,在此按下不表。
讓我們將鏡頭搖到公元710年六月二十七日之後的一天吧。
場景:長安皇宮之中中年男人問下屬官員:這事跟太平商量過了嗎?官員回答說:商量過了!中年男人又問:跟三郎商量過了嗎?官員再答:商量過了!中年男人不再言語,提筆簽字。
鏡頭推近:龍飛鳳舞的兩個大字——同意。
看到這裏,大家應該都看出來了,這個中年男人便是李旦。
這樣的場景,想必他是無比熟悉的,因為他的皇帝生涯幾乎就是此場景的不斷重複:跟太平商量過了嗎?跟三郎商量過了嗎?在他的心中,第一個當家的是太平公主,第二個當家的是兒子李隆基,而他自己,隻不過是一架簽署同意意見的機器罷了。
皇帝當到這個份上,惟有長歎息!誰是主角明明自己是皇帝,卻要聽命於自己的妹妹和兒子,這是為什麼呢?答案還得從唐隆政變找。
眾所周知,李旦之所以能再次登上皇位,是因為在之前發生的唐隆政變中,原本手握權柄的韋皇後被誅殺,而被韋皇後推上皇帝寶座的李重茂則被拉了下來,這唯一的皇帝寶座才有了空缺。
那又是誰把李旦推上了皇位呢?《舊唐書》和《新唐書》將主要功勞歸到了李隆基身上。
根據這兩本史書的記載,是李隆基率先萌發了政變的念頭,然後經過一係列運作之後,最終政變成功,李旦才得以登上皇位。
正所謂兒子栽樹,老子乘涼,李隆基的確功不可沒。
這一幕是不是有點眼熟?是不是跟李淵、李世民父子有些相似?都是兒子運籌帷幄,老子坐享其成,最終老子沾了兒子的光。
真是老子沾了兒子的光嗎?誰信誰天真!曆史的真相是:開創唐朝,李淵居功至偉;睿宗李旦登基,最大的功臣則是他的妹妹太平公主。
李隆基和曾祖父李世民一樣,他們親自過問了國史,並且授意篡改了國史:在李世民的筆下,他是開創唐朝的第一功臣;在李隆基的筆下,他是擁立父皇的第一功臣。
他們是功臣不假,但都並非第一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