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最後一次收割對方,從此仇深似海。
1940年,22歲的上海名媛鄭蘋如,因為刺殺日偽特務被殺害,轟動一時;這一年,20歲的張愛玲趴在書桌前,洋洋灑灑地寫著《我的天才夢》。10年後,張愛玲寫了以鄭蘋如為原型的《色·戒》。矛盾重重的王佳芝,長著鄭蘋如的麵孔,卻分明包裹著張愛玲拷問愛情的迷惘靈魂……
一
張愛玲是個天才少女,出名趁了早。她也是個問題少女,一生沒走出童年陰影。她有一顆洞悉人情的玲瓏剔心,但在大是大非麵前卻始終懵懂。她的人她的文,給我們展示了一襲華美的袍子,仔細一看上麵滿是蟲洞。正是真實人生裏的真實人物。雖然如此,我們也要感謝她帶給我們的華美體驗。張愛玲,畢竟是獨一無二的。
二
說張愛玲,繞不過她的家世。確實夠顯赫。
她的祖父張佩綸,是光緒的左副都禦史,為“清流黨”支柱。而祖母是李鴻章的女兒,帶了一大筆豐厚的陪嫁過來。張愛玲的父親張廷重,就是官二代。張廷重七歲喪父,母親的管教極為嚴厲,卻也很怪異,比如小時候故意給他穿女氣的衣服,免得他被其他紈絝子弟帶壞了——這也讓他不合群。
這樣的教育不是張廷重的福氣,他長大後,成了一個典型的前朝遺少。背了一肚子詩書,卻毫無用處。天天大煙不離手,吃喝嫖賭樣樣俱全。
後來,張廷重娶了一個叫黃素瓊的女子,也是名門之後。黃素瓊是清末首任長江水師提督黃翼升的孫女、廣西鹽法道道員黃宗炎的女兒。巧的是,黃素瓊也是自幼喪父——她是個遺腹子。
黃素瓊身姿窈窕修長、五官輪廓鮮明,很有點拉美或南洋血統的樣子。後來張愛玲也很好奇這一點,但是終究不可考母親這種長相的由來。
黃素瓊跟張廷重完全不同。她雖然是纏過小腳的閨秀,卻很徹底地接受了當時的新文化。她推崇自由和女性獨立,無法忍受張廷重的生活方式。兩人三天兩頭吵架,她還經常跑回娘家去住。
在別別扭扭之中,和其他夫妻一般生兒育女。1920年,女兒張愛玲出生。第二年,又生了兒子張子靜。然而黃素瓊仍然無法快樂,最後隻好完全無視納妾嫖妓的丈夫,自己找樂趣,比如學鋼琴、讀外語、剪裁衣服等等。
1924年,小姑要出國留學,黃素瓊趕緊逮住這個機會,一起出了國。這一年,她已經28歲。很理解她在那個家庭裏,無法呼吸般的窒息感。然而,一個年輕母親,需要以拋下一雙可愛兒女的代價,來換取自由的新生活。這樣狠心的犧牲,滋味並不好受。
從此,黃素瓊改名黃逸梵,開始在歐洲的漂泊生涯。
而張愛玲和弟弟,則被迫獨自成長。
在母親出國的頭幾年,被拋棄的感覺還不明顯。因為家境尚好,保姆照顧也周全。母親也常常從英國寄衣服和玩具回來,姐弟倆一人一份。每當這時,家裏便是像過節一樣喜氣洋洋。
小時候的張愛玲活潑伶俐,能說會道。和弟弟玩耍,總是她出點子。她常常編一個離奇的故事,和弟弟玩角色扮演。有時她也讓弟弟編,可通常是“沒等他說完,我已經笑倒了,在他肋上吻一下,把他當個小玩意”。
然而張愛玲畢竟是早熟的。她注意到弟弟的保姆凡事占先,而自己的保姆因為帶的是個女孩,則自覺心虛,處處相讓。“張幹(弟弟的保姆)使我很早地想到男女平等的問題,我要銳意圖強,務必要勝過我弟弟。”其實回頭看,在整個家族中,她的弟弟子靜,倒是命運最慘淡的一個。這是後話了。
1928年,張廷重丟了官職,帶著一家從天津回到上海。
主要是因為作為靠山的親戚下台了,也是因為他自己吸鴉片、嫖妓、和姨太太打架,弄得聲名太狼藉所致。
張廷重受此刺激,打算洗心革麵,戒除鴉片。於是寫信給黃逸梵,希望能挽回婚姻。黃逸梵放不下一對兒女,接信後便立刻回國來了。但他們一見麵,就又發生了激烈的爭吵,導火索是兒女的教育問題。
黃逸梵留英四年,觀念更為西化。她主張把兩個孩子送去學校,接受新式教育。但張廷重則頑固地堅持舊式私塾教學。
最終,黃逸梵強行把張愛玲送到美國教會辦的黃氏小學讀六年級。張愛玲回憶說:“十歲的時候,為了我母親主張送我進學校,我父親一再地大鬧著不依,到底我母親像拐賣人口一般,硬把我送去了。”
父母殘留的一點感情,也因此迅速惡化。不久,兩人正式離婚。黃逸梵搬走一些陪嫁的古董,重新回到英國飄蕩。張愛玲進了寄宿學校,一星期回家一次。家裏隻剩弟弟張子靜,孤獨地讀著私塾,麵對著抽大煙的冷漠父親。進了學校的張愛玲,應該要更快樂些。但要她這樣天才的少女真正快樂,並不是容易的事。她始終記掛著內心缺失的那一塊。每到寒假,她都會忙著剪紙、繪圖,製作聖誕卡片。然後,挑出自認為最美麗的一張,請姑姑代為寄給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