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魏晉篇(7)(2 / 2)

張天錫在大臣們高昂的情緒感染下,膽子一下子壯了起來,捋起袖子,大聲說:“我的決心以定,誰敢說投降,格殺勿論”,並把前秦派來勸降的使者閻負、梁殊吊在軍門上,下令士兵用箭把他們射死。

前秦將領王統、李辯、梁熙聽到這一消息,立即向前涼發起猛烈進攻。前涼的軍隊不堪一擊,幾次出擊都被打敗。張天錫不得不親自出城迎戰,這時,城內又發生叛亂,張天錫隻得又跑回去平息叛亂,前秦軍隊也緊跟著張天錫來到城下。張天錫走投無路,出城投降。

前涼王朝自301年西晉朝廷拜張軌為涼州刺史至前涼末主張天錫投降前秦共九主七十六年。除威王張祚稱涼王、改年號為和平、不用晉朝年號外,其餘前後各主雖各有年號,但一直自稱是晉的涼州刺史或涼州牧,沿用西晉年號。他們雖然名義上自稱晉臣,實際上自張軌以來早就成為了一個獨立王國。

整個東晉十六國時期,前涼是中國北方較為安定的地區,還是中國北部保存漢族傳統文化和接受西域文化最早的一個地區,而都城姑臧又是西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因此可以說張姓的前涼王朝為這個時期中華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縱覽前涼八十年的風雲變幻,榮辱興衰,不由得讓人想起明代文學家楊慎題在《三國演義》篇頭的那首《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十五歲的開國皇帝宇文覺

縱觀中華曆史,各朝各代的開國皇帝,無論是戎馬倥傯、久經沙場者,還是專權獨斷、逼君讓位者,創建基業之時都已人到中年,甚至於老之將至,前者如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後者如漢高祖劉邦、唐高祖李淵,然而,南北朝時期北周的開國皇帝卻是一個年方十五、稚氣未脫的懵懂少年,他就是孝閔帝宇文覺。

宇文覺是西魏宰相、北周奠基者宇文泰第三子,母親為北魏馮翊公主,七歲(《周書》記為九歲)時,被封為略陽郡公。據說當時有善於麵相者史元華為宇文覺看相,事後,史元華私下告訴宇文覺的親人:“這位公子有至貴之相,但可恨的是他不長命。”

公元556年,宇文泰病死,他的侄兒宇文護扶持15歲的宇文覺承襲父位,由宇文護輔政。第二年正月,宇文護逼迫西魏恭帝拓跋廓把皇位禪讓給宇文覺,宇文覺即位稱帝,定都長安,立國號周,史稱北周。

宇文覺稱帝後,軍政大權實際上全部掌握在他的堂兄大司馬宇文護手中。宇文護專橫跋扈,一部分元老大臣對他心生不服。太傅趙貴密謀刺殺宇文護,找太保獨孤信商議,獨孤信阻止了他,但也沒有告發他。後來有人告發了這件事,宇文護立刻殺了趙貴,獨孤信也被罷官,不久又被賜死。

外表斯文的宇文覺卻有著剛毅果敢的性格,對於宇文護專政感到相當不滿。他雖然尚未成年,但也想親自執政,而司會李植與軍司馬孫恒也對宇文護專權獨斷深感憤怒。公元557年四月,二人便與乙弗鳳、賀拔提等人一同私下向宇文覺請求誅殺宇文護。宇文覺同意了,準備借宴請公卿的機會捕殺宇文護。他們又找了張光洛一同行事,不料張光洛卻將此事密告給宇文護。宇文護這次沒有大開殺戒,隻是改任李植為梁州刺史,孫恒為潼州刺史,將他們兩人從宇文覺身邊調離,貶到地方做官。

僥幸留下來的乙弗鳳卻不死心,加緊謀劃,準備再次由宇文覺設禦宴招待群臣,乘機幹掉宇文護,但仍然潛伏在他們身邊沒有暴露的張光洛又將此事告訴了宇文護,這次宇文護不再心慈手軟,立即召集心腹,將乙弗鳳等人一一捕殺,使宇文覺身邊沒有了侍衛。接著,宇文護派賀蘭祥逼迫宇文覺遜位,將他貶為略陽公並幽禁,一個月後,宇文護又派人將年僅十六歲的宇文覺毒死。

公元572年,宇文覺之弟、北周武帝宇文邕誅殺宇文護,下令為宇文覺上徽號。於是,蜀國公尉遲迥奉皇帝之命在南郊上諡宇文覺為孝閔帝,尊其為北周開國皇帝,稱其陵墓為靜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