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誌·李典傳》也有關於此事的記載:“劉表使劉備北侵,至葉,太祖(曹操)遣(典)從夏侯惇拒之。備一旦燒屯去,率諸軍追擊之。典曰:‘賊無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狹窄,草木深,不可追也。’不聽,與於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賊伏裏,戰不利,典往救,備望見救至,乃散退。”
由此可見,劉備並非像《三國演義》描寫的那樣隻是個以忠厚仁義見長,等著坐收漁利,好像有些窩囊的皇帝,而是一個有膽識、有謀略,該出手時就出手的政治家、軍事家。
貂蟬是怎樣煉成的
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和曆史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其中的人物幾乎都是有名有姓的,但有四個人物卻屬例外,他們或者有姓無名,如江東美女大喬小喬;或者無名無姓,如遭到張飛痛打的督郵;或者有名無姓,如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蟬。
可能不少人會把“貂蟬”寫成“貂嬋”,因為“嬋”可以用來形容女子姿態美好,但這個美女的名字確實是由“狗尾續貂”的“貂”字和“噤若寒蟬”的“蟬”字組成的,那麼貂蟬究竟有什麼含義呢?原來,貂蟬指的是貂尾和刻有蟬形花紋的黃金片,是東漢時期侍中、中常侍所戴禮帽上的兩種特別裝飾,後用作達官顯貴的代稱。
曆史上其實是沒有貂蟬這個人的,但貂蟬這個小說人物也並不是羅貫中憑空虛構出來的,那麼她是怎樣形成的呢?
貂蟬這個小說人物是有原型的,她的原型乃是董卓身邊的一個侍女。據《後漢書》、《資治通鑒》等記載,當年,董卓知道自己樹敵太多,害怕遭到暗算,因此,無論去哪裏,都讓呂布做貼身警衛。董卓性情剛愎,曾為一件不合自己心意的小事,拔出手戟擲向呂布,幸虧呂布迅速躲避並陪笑道歉才逃過一劫。從此,呂布便暗中怨恨董卓。
那麼,是什麼事讓董卓對自己的貼身警衛如此火冒三丈呢?《三國誌》中的《呂布傳》給出了答案:“卓常使布守中閣,布與卓侍婢私通,恐事發覺,心不自安。”也就是說,董卓曾讓呂布守衛自己的內寢,好色的呂布卻乘機與董卓的一名侍女私通,又生怕董卓察覺,心中因此惶恐不安。
顯而易見,《後漢書》、《三國誌》及《資治通鑒》等正史上都沒有提到貂蟬其人,這個名字第一次出現應該是在比《資治通鑒》稍晚的《三國誌平話》中。
《三國誌平話》形成於宋代,出自民間藝人之手。在這部書裏,影響呂布和董卓的關係,從而改寫漢末曆史的那個侍女有了自己的名字——貂蟬。之所以給她取這樣一個名字,筆者竊以為原因有二:一是“貂蟬”一詞和東漢有關,而“三國”講的正是東漢末年的故事,二是“貂蟬”聽起來頗像一個女孩的名字。
而在元雜劇《錦雲堂暗定連環計》中,貂蟬自己給出了她名字的由來——“您(指王允)孩兒又是這裏人,是忻州木耳村人氏,任昂之女,小字紅昌,因漢靈帝刷選宮女,將您孩兒取入宮中,掌貂蟬冠來,因此喚做貂蟬。”
《三國誌平話》和包括《錦雲堂暗定連環計》在內的元雜劇都對不久之後羅貫中創作小說《三國演義》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於是就有了我們現在所了解、所熟悉的貂蟬形象。
在《三國演義》中,呂布白門樓殞命之後,貂蟬這位膽色俱佳的奇女子便就此不見了蹤跡。是隨失敗的呂布同赴了九泉,還是被勝利的曹操擄回了許昌等疑問從群雄爭霸開始一直到歸晉統一也沒有解開。不知是作者無意間忽略了這樣一個重要的人物,還是出於某種考慮有意識地避開不談,目前尚無從考證。
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曆史真相
“諸葛亮三氣周瑜”是經典作品中的經典橋段,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前者的足智多謀和後者的胸懷狹窄。
咱們先看一看在羅貫中筆下孔明先生是怎樣故意欺負公瑾同誌的:一氣周瑜——周瑜和諸葛亮約定,如果周瑜奪取曹仁據守的南郡失敗,劉備再去攻取。周瑜第一次奪取時失利受傷,於是便將計就計,打敗了曹兵,但是諸葛亮卻乘機奪取了南郡等地,既沒有違約,又奪取了地盤。真是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