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曆史新課堂(2)(2 / 3)

雖然劉邦和劉備都有著雄心壯誌,滿腔豪情,但他們所選擇的政治方向卻是完全不同的,劉邦走的是“造反派”的革命道路。

秦朝末年的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建立了“張楚”政權。劉邦在沛縣殺死縣令起兵響應,大家稱他為“沛公”。他號召當地青年加入隊伍,很快就聚集了三千人。後來這支隊伍與項梁(項羽的叔父)的隊伍會合,共同擁立了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新的楚懷王。公元前206年8月,劉邦率軍攻入關中,秦王子嬰出降,秦朝滅亡。不久,兵力遠遠超過劉邦的項羽帶兵接管了關中並控製了全國大部分領土。後來,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讓他去統領巴蜀和漢中一帶。

而劉備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保皇派”。東漢末年,朝政腐敗,黃巾起義,天下大亂,公元184年,劉備依靠馬販子朋友資助的錢財組建了一支二三百人的武裝,隨後帶兵投奔校尉鄒靖,參與鎮壓黃巾軍,黃巾起義被鎮壓之後,劉備憑借軍功當了安喜(今河北定縣東南)縣尉(相當於副縣長),分管一縣治安及牢役。為了尋求更好的發展,劉備先後投靠袁紹、曹操、劉表等人,最後聯合孫權在赤壁之戰中打敗曹操,才在荊州立住腳跟。公元214年,向西發展的劉備帶領大軍“和平解放”成都,接任益州牧,和他的老祖宗劉邦一樣成了巴蜀地區的統治者,而且很快從曹操手中奪取了漢中。

曆史又將劉邦和劉備推到了一個相同的十字路口,那麼他們的結局會不會一樣呢?

在巴蜀站穩腳跟之後,劉邦就采用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計策打到了關中地區,接下來,他的軍隊從少到多,由弱變強,地盤也越來越大,最終把剛愎自用的項羽趕到了烏江邊。項羽一敗塗地,拔劍自刎,劉邦統一了中國的絕大部分地區(當時兩廣地區還有個南越國,後來才歸順中央政府)。當年那個羨慕秦始皇的小亭長竟然真的麵南背北、稱孤道寡做起了皇帝,並且開創了大漢四百年的江山,比秦始皇的短命王朝不知要強多少!

按照諸葛亮“隆中對”繪製的藍圖,劉備也是要衝出蜀地,劍指長安,繼而橫掃中原,一統天下的。可惜時運不濟,天不假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利後病死在白帝城,把這副重擔留給了忠心不二的諸葛亮。諸葛亮六出祁山,其接班人薑維繼之九伐中原,雖也取得一些勝利,但時移勢易,魏國的實力已遠遠超出蜀漢,而蜀國皇帝又是那位扶不起來的阿鬥,所以最終隻能是一場春夢杳然去,空留遺憾在人間。

劉邦、劉備早年相似,而後一個造反,一個保皇,卻殊途同歸,都占有了巴蜀之地。二人都有北進關中,一掃天下之誌,最終前者宏圖大展,“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的猛士兮守四方”,而後者“遺恨失吞吳”,崩在永安宮,留下了千古哀歌。此間況味,值得後人深思。

名人的秘密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主張讀書“不求甚解”,筆者則感覺曆史不可細看,細看之下,你會發現一些曆史名人的形象要大打折扣,甚至完全顛倒過來。

漢文帝劉恒曾經是筆者非常欣賞、非常喜歡的皇帝,他勤儉節約,無為而治,愛民如子,侍母甚孝,德高勳重,幾近完美。但筆者萬萬沒想到的是,這位大仁大孝的皇帝竟然也有殘忍冷血的一麵。文帝同父異母的弟弟淮南王劉長謀反案發後,被判戴枷流放蜀地,但劉長還沒到達目的地,就連氣帶病死在路上了。為了顯示自己的兄弟情深,也為了掩飾自己逼死胞弟的行為,文帝一道聖旨下去就要了沿途各縣縣令的命,可憐這些縣令糊裏糊塗地做了皇帝的替罪羊。

民族英雄、抗倭名將戚繼光幾百年來一直深受我們中華兒女的景仰和愛戴,他像自己在詩中所寫的一樣,“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持戈馬上行”,為保家衛國、抵禦外侮建立了卓越貢獻。但當年為了博得權臣張居正的歡心,他曾將數名美女作為禮物送給這位以性能力強著稱的好色宰相,雖然此舉可能是為了讓戚家軍在抗倭前線自由馳騁,不受掣肘,但畢竟不是什麼光彩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