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背倚漳州、泉州,隔著台灣海峽,與台灣、澎湖相望。廈門與台灣,曆史關係源遠流長。

明朝初期,倭寇侵擾我國東南沿海。明太祖朱元璋在泉州設永寧衛,分設左、右、中、前、後五所,中、左二所即在今天的廈門島內,此外還有福全、崇武、金門等三個千戶所,廈門與金門同為永寧衛下屬的所,唇齒相依,均為抵禦倭寇侵襲的第一前線。明朝末年,清軍入關,實行殘酷的民族壓迫政策。鄭成功堅決抗清,帶領一支軍隊,前往金門,以廈門、金門為基地,發展抗清力量。荷蘭殖民者侵占台灣後,建立殖民統治,進行壓迫和掠奪。為了收複台灣,鄭成功發兵東征,於公元1662年完全驅逐了荷蘭殖民者,收複了我國領土台灣。公元1683年,清朝水師提督施琅攻占台灣,實現了全國的統一。次年,清政府在台灣設立一府三縣,隸屬福建省。台灣和廈門都屬於台廈兵備道管轄,兩地各設一名海防同知。公元1721年,改設分巡台廈道,直到1727年才單獨設立分巡台灣道,說明廈門與台灣在清初的四十多年時間內都隸屬同一個行政單位。

清朝時期的台灣,其廣袤的土地仍亟待開發,這時期大陸民眾赴台須領取合法證照,經台廈道查明方可,廈門是大陸民眾赴台移民的重要出發地。此外,福建沿海的商人,也往來於台灣廈門之間,他們經營的帆船貿易,實現了兩岸間的物資互補。廈門也是清政府對台灣溝通的重要橋梁,所有的公文都從這裏交船戶帶到澎湖、台灣,台灣的消息也是通過廈門上報。可見,清朝前期,台灣政治、經濟、軍事都對廈門有著不同程度的依賴,兩地的關係極為密切。

1895年,清政府因甲午戰爭戰敗,被迫割讓台灣。眾多台灣同胞“義不臣倭”,紛紛內渡,返回大陸,很多則定居在廈門,如板橋林家的林維源、著名詩人施士潔等,至今廈門鼓浪嶼仍留有他們的舊宅和遺跡。另外,廈門是當時台胞抗日活動的重要基地,台灣的抗日力量可以從廈門獲得大陸同胞支援的武器、資金等,台灣陷落之初,日本殖民總督府就派間諜在廈門偵查抗日台胞的活動行跡。在日本殖民當局武力鎮壓台灣的抵抗運動後,其試圖割斷兩岸之間聯係的圖謀並沒有成功。日據時期,基於廈門地處閩南中心地帶,與台灣在語緣、地緣、血緣等方麵有著深厚的淵源,自然吸引了眾多的台胞在此工作、生活。他們從事各種職業,為促進廈門地區的發展,作出了相當的貢獻。尤其有不少青年愛國台胞來廈門求知、求學,成立抗日組織,進行抗日活動。盡管在日本殖民當局的操控下,一些台灣浪人勾結當地流氓地痞,在廈門開設妓院、賭場、煙館,利用日本籍的身份,為非作歹,逃避廈門執法當局的法律製裁,嚴重擾亂了地方治安,帶來了不良的社會影響,但這畢竟是少數,不是在廈台胞的主流,且台籍浪人的惡劣行徑,也遭到廣大台灣同胞的反對和譴責。

綜上所述,廈門與台灣的關係極為緊密,尤其是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期間(即從1895年台灣被日本強占直至1945年台灣光複),廈門作為重要的對外通商口岸,受到日本殖民當局的覬覦,是日本帝國主義南進政策中重要的侵略目標,廈門與台灣關係曆史上,從此添加了濃厚的日本因素。在這個曆史階段,廈門與台灣的關係既豐富多彩,又曲折複雜,廈門地區涉台曆史資料十分豐富。廈門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與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合作選編的這部廈台關係史料集,搜集了諸多相關曆史資料,尤其是以往為國內學術界所忽略的日本方麵史料記載,為人們展示了日人眼中廈台關係的曆史場景,其與中國史料相印證,將大大拓展廈台關係史的研究視野——譬如台灣抗日誌士在廈門組織的抗日團體及其英勇鬥爭;又如台灣銀行廈門支店的設立、台灣世家林本源家族與鼓浪嶼的密切聯係、在廈門近代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廈門事件的內情及其本末,日本帝國主義對廈門的侵略擴張計劃等等,均一一展現在我們麵前。

同時史料選編還彙集了曆史檔案和當時國內及廈門本地主要媒體對廈台關係的相關報道,全方位地展現了廈台關係的方方麵麵,如《廈門市政府公報》、《廈門市公安局警務月刊》披露的當時廈門市警察局所破獲的台籍浪人所犯的偷竊、販毒、搶劫、綁架、殺人、勒索、偽造錢幣、人身傷害等一係列案件;《申報》、《江聲報》詳細記載和報道的台灣人在廈門從事經濟、社會、文化、教育活動的各種情況,以及廈門市爆發的與台灣人相關的轟動一時的台吳事件、台探事件。又如台灣公會的曆史淵源、發展過程及其與廈門市各界的交涉情況,等等。所有這些均體現了廈門與台灣關係的密切。本史料選編將為廈門市民了解廈台關係的曆史源流提供詳實的資料參考,相信其亦將成為學術界研究廈門與台灣曆史關係的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