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甲午到甲午:陽明文化的精神與實踐

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有一檔青少年真人閱讀秀欄目叫《我的一本課外書》,我在觀看其中一期節目時,有一位叫趙俊陽的選手向大家推薦《甲午海戰》一書。這個僅有11歲的孩子在發表讀後感時說甲午海戰不僅決定了中國的命運,而且也決定了世界的命運。如果甲午海戰中國勝利了,也許我們就不知道抗日戰爭是什麼了,二戰在亞洲就打不起來,曆史將改寫。

一位小學生能對曆史進行如此深入的思考是難能可貴的,而他推薦《甲午海戰》一書這件事本身也折射出了甲午海戰在我們整個民族的記憶中不一樣的地位。

2014年又是一個甲午年,也是甲午海戰的120周年。

習近平總書記在公開場合兩提甲午,稱甲午戰爭為“剜心之痛”,並進一步強調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目標,我們就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科教興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定不移走科技強國之路。這充分說明作為中日兩國發展拐點的甲午戰爭在整個曆史脈絡之中的分量之重、烙印之深、影響之大。

梳理曆史發展的脈絡,我們會發現,甲午海戰背後的支撐是明治維新,明治維新的哲學思想體係是陽明心學,而陽明心學的誕生地是貴州修文的龍場。所以,在趙俊陽小朋友推理的基礎上再往前溯源一下,就會看到,如果陽明心學沒有傳到日本,如果沒有王陽明的龍場悟道,整個世界的格局可能會發生根本的變化。

日本之所以能夠在甲午戰爭中獲勝,源於自1868年起成功地進行了明治維新,通過實施富國強兵、殖產興業和文明開化三大政策進行了工業革命,實現了近代化,增強了國力。而明治維新的哲學思想基礎是陽明文化。

第一,陽明心學促進了日本社會個體的覺醒和主體地位的形成。陽明心學在日本的傳播和實踐不僅為明治維新培養了大批的人才,還為明治維新提供了思維上和實踐上的指導。維新誌士們把知行合一、心即理等思想作為自己的整體哲學,這激發了他們的自強精神,促使他們鍥而不舍地尋求使日本強大起來的途徑,促使他們排除一切困難尋求改革成功的可能。明治維新三傑之一的西鄉隆盛就曾說“修心煉膽,全從陽明學而來”。修心就是我們所說的致良知,要立什麼樣的誌;煉膽就是整合和學習什麼樣的本領。實際上這種精神在日本一直延續下來,成為大和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後來帶領日本海軍在日俄戰爭中大敗俄國的東鄉平八郎也說過“一生俯首拜陽明”。直到現在日本民族精神中都滲透著、閃爍著陽明心學的光芒。

第二,陽明心學帶來了日本的思想大解放。更進一步講,陽明心學之所以能夠促使明治維新取得成功,是因為早在幕府時期,維新誌士們就以陽明心學作為解放思想的武器,提出了“東洋道德,西洋藝術,精粗不遺,表裏兼賅”的主張,推動幕府開禁,吸收西方先進的文化和技術。

這個主張和生於貴州、長在貴州的張之洞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是對陽明心學的最好詮釋。“東洋道德”是指日本傳統文化的基因傳承,日本的傳統文化受儒家文化熏陶很深,所以可以說“東洋道德”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和光大。那麼“西洋藝術”就是全麵拿來,整合、包容、兼蓄、形散神不散地把現代化科學技術成果用在日本複興之中。“精粗不遺”是指不管哪一個層級,不管處在哪一個階段,都在始終致良知的過程中。“表裏兼賅”的“表”則指前麵說的“藝術”,“裏”就是道德新的傳承。

在思想解放的前提下,他們拋棄了傳統觀念的束縛,以實現日本的強大為目的,大批派遣留學生,大膽引進西方的先進文明成果,與西方進行整體技術融合。其中以對德國的學習最為顯著,前後派了很多人到德國去取經。所以說,以開放的視野在傳承和光大文化基因的基礎上充分徹底地吸收西方技術文明,從內心革新變化,這是維新人士踐行陽明心學並推動明治維新取得成功的關鍵。這樣一個過程也恰恰表明了陽明心學是以德行為本體、以知行為功夫的學說。

第三,陽明心學促進了日本實業的振興。明治維新的根本目的在於富國強兵,但這一目的的實現卻離不開殖產興業的作用。大久保利通在1874年5月向政府提出的“殖產興業”建議書中指出:大凡一個國家的強弱是由於民眾的貧富決定的,民眾的貧富又取決於物產的多寡,物產的多寡又起源於是否鼓勵民眾搞工業,歸根到底是看政府官員是否鼓勵殖產。在這樣的思想的指導下,日本的產業政策由開始的以官營工廠、半官半民工廠為主轉變為實行扶持民間資本、出售官營工廠和半官半民工廠,成為日本產業發展的轉折點。自此以後,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