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能言善辯者,巧舌如簧,或幫人解除危難,或兩軍陣前以言製敵,或助人規範言行。說話是一種能力,把話說好是一種智慧。
1、孝女論“重樹輕人”救父親
齊景公喜歡在樹下吟詩散步,尤其喜歡一棵大槐樹,他派人日夜守護大槐樹,並在樹旁立了一個牌子,上麵寫著:“碰撞槐樹的人受刑,損壞槐樹的人處死。”
從那天起,齊國的百姓都不敢走近這棵大槐樹,生怕不小心碰到了它而惹出禍端。
有一天,一個叫衍的人喝醉了酒,搖搖晃晃地走到了大槐樹旁邊,跌跌撞撞不小心撞到了樹幹上,碰掉了一小塊樹皮。
齊景公聽說自己喜愛的大槐樹被撞壞了,十分生氣,立刻叫人逮捕了衍。
衍突然遭遇了大難,他的女兒婧感到十分焦灼,經過一番思考,她便急匆匆來到相國的官府裏拜見晏嬰。
晏嬰見她臉色灰白,神情憔悴,便覺得很奇怪,想道:這麼年輕的一個小女孩,到底有什麼發愁的事情呢?於是便問道:“發生了什麼事?”
婧女非常悲痛地答道:“我父親叫衍,是個老老實實的平民百姓。這兩年,他覺得我們國家風雨失調,糧食歉收,於是心裏感到很焦急。昨天他自己去向山神水神祭祀,祈禱我們國家年年豐收,誰料多喝了幾杯酒,不小心撞壞了大王的槐樹,觸犯了刑法。現在國君要處死我父親,如此我便成為了孤兒。其實我吃點苦倒不要緊,可是這件事一旦傳到了別的國家,人們就會恥笑咱們齊王重樹而輕人,那麼國君的威嚴又何在?”
晏嬰聽了,連聲說道:“有道理,有道理。”
於是不等送走婧女,便急忙驅車趕往王宮拜見齊王。他對齊王說:“您當初宣布‘觸犯槐樹的人受刑,損害槐樹的人處死’,這個刑罰本身就是錯誤的,它會讓您失去民心,受天下人的恥笑啊!”
晏嬰的一席話使得齊王恍然大悟,他當即下令赦免衍,撤銷了守護樹的士兵,並取下告示木牌。此時齊國的百姓都對婧翹起大拇指,稱讚她的聰明。
2、趙威後義正詞婉責齊王
齊王想和趙國搞好關係,於是派了一個使者去看望趙威後。
使者將齊王的信件奉上,趙威後接過書信並沒有馬上看,而是放到了案桌上,問使者:“這幾年你們國家的收成好嗎?百姓好嗎?齊王也好嗎?”
齊國使者見趙威後把齊王的書信放在一邊,便十分不悅。又聽到趙威後先問了齊國的收成和百姓,把齊王放在了最後詢問,因此心中更為不滿。他大聲對趙威後說:“我是奉了齊王的命令來探望您的,可是您沒有先問到齊王,反而先問了收成和百姓,這豈不是有點尊卑顛倒了嗎?”
威後笑道:“我不讚同你的話。如果齊國沒有一個好收成,土地顆粒不收,百姓拿什麼生存。如果齊國沒有了百姓,那麼國君又怎麼存在呢?所以我的話恰恰是按照先後貴賤來說的。”
使者聽完趙威後的話,頓時撇撇嘴,覺得不以為然。
但是趙威後並沒有理會使者的不滿,接著問道:“我聽說齊國有個叫鍾離子的隱士,不知道他現在過得怎麼樣?這是個十分仁慈的人,不管是有沒有糧食吃的人,不管是有沒有衣服穿的人,他都會對其給予適當的接濟。他的做法就好比是替齊王撫恤百姓呢,怎麼到現在還沒有聽到他功成名就的消息呢?”
齊國使者靜靜地聽著,傲慢的態度漸漸有了好轉。
趙威後還沒有說完,她繼續接著說道:“齊國還有一個叫葉陽子的人,常常同情那些失去配偶的人,幫助沒有父親、沒有孩子的人,救助窮困潦倒的人,補助衣食不足的人。像他這樣幫助國君照料百姓的人,齊王怎麼還沒有讓他發揮他的才能呢?”
趙威後如數家珍,侃侃而談,聽得使者坐立不安。齊國使者不斷地看著威後的臉色,見她仍然溫婉平和,這才安下心來繼續聽她說下去。
“北宮氏的女兒現在好嗎?她為了養育父母,摘掉了自己的首飾終身不嫁。這是百姓中一心向孝的榜樣啊,怎麼至今都沒有受到齊王的接見呢?兩個賢能之人沒有機會建功立業,一個孝女也沒有受到應有的封賞。齊王怎麼能統治齊國、成為百姓們的國君呢?”說這些話的時候威後的表情依然平靜溫柔,但是聽得齊國使者一個勁地流汗。
趙威後假裝沒有看見齊國使者的窘態,慢慢地站起來,在房間裏來回地踱著步子。突然,她的臉上露出了鄙夷厭惡的神色,帶著非常不快的語氣說道:“那個於陵仲子還在嗎?這個人既不對齊王稱臣,又不好好管理自己的家,也沒心思結交諸侯。像他這樣一個無所作為的人,為什麼至今還不殺掉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