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軍工企業(5)(1 / 2)

1939年夏,前衛製藥所搬遷到武鄉後,根據武鄉東部有山有草、便於放養的自然條件,衛生材料廠決定成立組建畜牧場,於是買來40多頭奶牛,畜牧場設在棗窳坪,由宣心愚任場主任,職工10人,村裏人都叫花牛廠,廠部設在馬虎全家。不久,開始生產牛奶,畜牧場又叫奶牛場。生產牛奶全部供給野戰醫院重傷病員。1940年底,野戰衛生部與一二九師衛生部合並,合編工作會議上,決定野戰衛生材料廠成立5個分廠,牛奶場改為食品廠,廠長仍為宣心愚,除生產牛奶外,又增加了養蜂,生產蜂蜜。1941年春,日軍“掃蕩”武鄉,廠子受到破壞,有37頭奶牛被敵人搶走,造成很大損失,為更加隱蔽,又將工廠搬遷到嶺則村,廠部住史二孩家。同誌們想方設法增加生產,在牛奶減少的情況下,用蜂蜜、甘草、牛奶等作成餅幹和小糕點,繼續供給野戰醫院,滿足了傷病員的需要。

1941年10月,實行精簡,野戰衛生材料廠將下設的5個分廠改編為製藥所、繃帶材料所、製造所三個生產單位,食品廠撤銷廠建製,歸製藥所領導。12月份,又將繃帶材料所與製造所合並。廠長宣心愚調任製造所所長,設在溫莊,所長是宣心愚,主要生產酒精、玻璃、繃帶材料等。1942年4月,為適應戰爭形勢,撤銷兩個所的編製,製造所遷至煙裏村並入總廠,各生產組有廠部直接領導。食品廠降為生產組,繼續在嶺則村生產。1944年春,遷至龍洞溝。

(第二十八節) 野戰衛生材料廠酒精分廠駐地——溫莊村

1941年春,為解決野戰醫院消毒所需酒精,衛生材料廠在溫莊村組建了酒精分廠,由王永昌任廠長。廠部住安雲井家,廠房在酒坊院,職工7人,在部隊中挑選了曾經有過釀造經驗的人來當工人。采用傳統發酵工藝,包括原料粉碎、溫水拌料、高溫蒸煮、糖化、發酵和蒸餾產酒幾個工序,每個工序又各有不同的方法。用農村的大鐵鍋、甕、缸等工具,來進行生產。一開始主要生產酒精,後來,為改善部隊生活,也生產了白酒、醋、醬等食品。

不久又根據紡織廠、印染廠和衛生材料廠的要求,開始生產澱粉,工廠利用當地盛產的玉米、山藥蛋為原料,經過調漿、加水攪拌、糖化等,澱粉生產成功後,不僅為製藥廠提供了原料,藥物片劑的壓製成型等得到了良好的改善,而且也為八路軍後勤各工廠提供了方便,調製印花漿、紡織品上漿、紙張上膠等都廣泛運用。

1941年10月,根據野戰衛生材料廠指示,將下設的5個分廠改編為製藥所、繃帶材料所、製造所3個生產單位,酒精分廠與玻璃分廠合並為製造所。兩廠合並為製造所後,酒精分廠改為生產組,繼續在溫莊村堅持生產。1942年4月,合並回總廠。

(第二十九節) 三專署新華工廠駐地——圪老灣村

太行第三專署成立後,非常重視根據地的生產運動,當時由於工業品得不到適當供應,根據地在經濟上擺脫不掉對敵占城市的依附關係,那就無法粉碎敵人的經濟封鎖,自給自足的經濟便無法建成。因此,恢複和發展工業生產,是根據地經濟建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三專署在鼓勵私營企業發展的基礎上,也建立了各種小型工場和作坊,以解決軍民對工業品的需求。

1941年後,根據地不僅遭到日偽“掃蕩”的摧殘,嚴重的自然災害也接踵而來,人禍、天災,使得根據地的困難越來越大,鬥爭越來越艱苦。再加上河北、河南平原地區的災民大量湧入,三專署所轄區域更加困難。為此,三專署擴大工業生產規模,一方麵安置災民就業,解決他們的生活問題;另一方麵也保障根據地軍需民用。三專署在武鄉就成立了紡織廠、肥皂廠、織襪廠、造紙廠、氈帽廠、皮革廠、草帽廠、卷煙廠、編織廠、織鞋廠等幾十個小型企業,為適應戰爭時期的生存環境,工廠都很簡便,產品單一,這些小廠分散在偏僻山莊,規模小、設備少,堅壁清野容易(兩個小時即可埋藏完畢)。敵人來了,工人結隊上山打遊擊,敵軍撤走,馬上返回村裏來搞生產。對於敵人來說,兵力集中沒有像樣的攻擊目標,分兵作戰又難於發揮軍事優勢。這就大為減少了工廠遭受進攻的機會,也減少了遭受破壞的可能,而且為防止敵人破壞,也常常挪動地方,不長時間換一個村莊,讓敵人剛剛得到情報,組織兵力去“圍剿”,去了卻什麼也找不到。這就是分散生產優點。

1944年以後,根據生產形勢和物資供應需要,三專署決定將幾個工廠合並,組建了新華工廠,設在圪老灣的戲台上,除在圪老灣集中生產外,同時也管理其他分散的小廠。1946年,工廠歸武鄉縣管理,堅持生產,保障當地生活需求,直到1949年,大部工人調到太原、榆次等地參與了接管工作,新華工廠停業。

(第三十節) 衛生部野戰醫院駐地——土河、刀把嘴、石門、土河坪村

前總衛生部野戰醫院,於1939年7月跟隨八路軍總部機關來到武鄉。

總部野戰醫院設在土河村真如寺南殿,有100多名傷病員,都是各戰鬥部隊送來需要住院治療或施行手術的重病號。這所設在農民家裏的醫院,條件是非常簡陋的,它沒有正規的病床、病房和手術室。醫務人員都住在老鄉家。德國醫生米勒來到這裏,成為野戰醫院的大夫,有一天,衛生學校的一名學員,因在搶救傷員時不幸摔傷,膀胱腫脹,解不出小便,十分痛苦,醫院請米勒診治。米勒仔細檢查後確診是尿道斷裂,必須馬上進行手術。即時采用肛門後側切開術,把斷裂的尿道縫合起來。幾天後病人就治愈出院了。這是米勒在太行山區施行的第一例手術,也使他的高超技術在土河村引起的轟動,人們很快便知道了八路軍中有一位外國神醫。前來求醫的人蜂擁而至,他除了在醫院為傷病員治療外,村裏的農民有病時,都來找他,甚至婦女生孩子,也請他接生。無論是刮風下雨,或是半夜三更,米勒總是不辭辛苦,對群眾找他看病有求必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