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法與模型

產出增長是通過增加要素投入以及通過源於技術進步導致的生產率提高和生產能力更強的勞動群體實現的。我們假設勞動(L)和資本(K)是僅有的重要投入。生產函數如方程式(1)所示:

Yt=AtKβtLαt(1)

式中:Yt表示產出;Kt表示資本投入;Lt表示勞動投入;α、β分別表示勞動和資本的產出彈性;At為技術水平,又稱為全要素生產率(TotalFactorProductivity,簡稱TFP)。

對方程式(1)取對數,即為:

lnYt=lnA+βlnKt+αlnLt(2)

當α+β=1,即規模報酬不變時,有:

ln(Yt/Lt)=lnA+βln(Kt/Lt)(3)

在Yt、Kt、Lt已知的情況下,由方程式(3)可以估算β、α(α=1-β)值。

在已知α、β值的情況下,則全要素生產率At可由方程式(4)估算:

At=YtKβtLαt(4)

經濟學家通常將產出增長分解為不同的“來源”。這種研究方法首先由Abramovitz(1956)和Solow(1957)提出,後來由Denison(1967)和其他人加以發展。產出的增長可以分解為三個部分:勞動的增長乘以它的權數、資本的增長乘以它的權數和技術進步,後者被稱為“索洛剩餘”(Solowresidual)。

索洛剩餘S,又被稱為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率,可用方程式(5)估算。

S=ΔAA=ΔYY-αΔLL-βΔKK(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