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孝萱邵文實
卞孝萱,男,1924年生,2009年9月5日去世,江蘇揚州人。自學成家。生前任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古典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曾協助範文瀾撰寫《中國通史簡編》,協助章士釗校勘《柳文指要》,協助匡亞明編輯《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以中國古代文、史、藝為主要研究方向,主要論著有《劉禹錫年譜》、《元稹年譜》、《冬青書屋筆記》、《唐傳奇新探》、《唐人小說與政治》等30餘種,發表論文200餘篇。
邵文實,女,1966年生,江蘇南京人。1988年蘭州大學曆史係畢業,1991年獲蘭州大學曆史係史學碩士學位,1996年獲南京大學中文係文學博士學位。現為東南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主要論著有:《敦煌邊塞文學研究》、《敦煌道教試探》、《敦煌李陵、蘇武故事流變發微》、《敦煌遺書P.3812號中所見高適詩考辯》、《敦煌P.2762等卷詩集試探》等。
文史結合是重要的學術研究方法之一,前輩國學大師多所運用,如在以唐詩證唐史方麵,劉師培於1908年在《國粹學報》(四十六)發表《讀全唐詩發微》,提出唐詩可與史書互證的主張;1933年,陳寅恪在《清華學報》第八卷第二期發表《讀連昌宮詞質疑》(後經增改,於1950年收入嶺南大學文化研究室出版之《元白詩箋證稿》),進行了以唐詩證唐史的最初嚐試,1944年又在成都作《以杜詩證唐史所謂雜種胡之義》,正式提出以杜甫詩證唐史之口號,在治學方法上,均突過前賢,別開生麵,而這種方法更可推及唐人傳奇等其他文學體裁。敦煌文獻發現後,廣受世人矚目,研究日漸深入,在以文證史方麵亦有頗多建樹。陳寅恪在其1940年發表之《隋唐製度淵源略論稿》中談及都城建築時,指出唐代守衛宮城北門之禁軍,以其駐屯地關係之故,在政變之際,其向背最足為重輕,故李唐一代中央政治革命之成敗所以往往係於玄武門衛軍之手。
“此點本甚明顯,一檢史文便可證知,惟唐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玄武門之變,太宗所以能製勝建成元吉者,其關鍵實在守玄武門之禁軍,而舊史記載殊多隱諱,今得巴黎圖書館藏敦煌寫本伯希和號貳陸肆拾李義府撰常何墓誌銘以供參證,於當日成敗所以然之故益瞭然可知矣。”王重民利用敦煌寫本《白雀歌》、《龍泉神劍歌》等作品,作《金山國墜事零拾》,“於是金山國事,有年可稽,有事足紀,千載墜史,一旦重逢,其快樂有不能言喻者”!如《白雀歌》“前段多采本地故事,後段則曆敘朝臣之盛,兼及武功與政事,於金山國事墜失之餘,得此可作一篇開國史讀矣”!孫楷第利用敦煌本《張議潮變文》和《張淮深變文》,分別寫成《敦煌寫本〈張義潮變文〉跋》、《敦煌寫本〈張淮深變文〉跋》,均從變文入手,考察堙沒之史事。如前者雲:“此敦煌寫本變文,述使主張義潮事,蓋即軍府設齊會時為義潮所說之本。以事涉本州耳目切近,而史官紀事於邊州例不能詳;故其敷陳讚詠,足以考見當時之事者,較之史籍,反為詳悉。
斯雖斷爛俗文,亦未嚐無裨史學矣。”而後篇則曰:“兩《唐書》記張義潮事皆甚略。至淮深守河西,唯《新書·吐蕃傳》有‘命族子淮深代守歸義’一語,全無事跡可見。……今觀此本,則淮深禦敵奏捷及朝廷使命往還之事,燦然滿帙,不特可補張氏一家之事,且關涉當時邊情國勢,其所讚敘有極足注意者。”其後更有許多敦煌學者圍繞敦煌變文、詩詞、散文等進行史學研究,成就紛然。利用敦煌文學作品進行曆史研究已成傳統,敦煌文學作品的史學研究價值可見一斑。在此仍可根據個人的研究心得,為此提供一些例證。
一、以敦煌小說探唐宮廷政變之實。除上文提及陳寅恪以P.2640號《常何墓誌銘》證唐玄武門之變的史實外,敦煌其他寫本也可為我們提供這方麵的一些線索。如利用敦煌寫本S.2630號《唐太宗入冥記》,即可洗清唐國史對玄武門之變的塗飾,了解此次武裝政變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