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1)

400年前,西班牙人門多薩寫完《中華帝國史》,發出“中國社會是世界一個奇跡”的感歎,感歎“統一始終是中國的主導”。黑格爾比較各國曆史後說:隻有黃河、長江流過的那個中華帝國是世界上唯一持久的國家。中外曆史學家共同思考,在中國以外的世界裏,曆史上也曾出現過封建的大帝國,但它們分裂後,再沒有統一過,而中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合合分分,合,始終是主旋律,這是為什麼?答案是紛呈的,其中中國宗族的族規思想與國家維係的思想體係大體協調一致是一個重要原因。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姓氏產生最早的民族,其起源可上溯到遠古母係氏族社會,經過漫長的發展,蘊藏的文化博大精深,有糟粕,更多的是精華。於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曆史學家、民俗學家呼籲研究姓氏文化,有的甚至提出從微觀的層麵上構築中國曆史的一個新體係——姓氏史。使它與國史、地方史、人物史並列,成為中國曆史的補白。

並要求姓氏圖書要通俗易懂,能夠進入尋常百姓家,使國人、華僑、海外華人、外國友人,對中華民族的曆史有一個生動具體而又全麵深刻的認識,從而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惠金義是我熟悉的一位新華社資深記者,退休後加入到姓氏研究的行列,自覺研究惠姓。他奔波了大半個中國,考察了許多惠姓村落,閱讀了大量的地方誌及文獻資料,終於寫成了《惠姓春秋》一書,這是一件可喜的事。

本書翔實地介紹了惠姓古今史事,內容包括惠姓源起、根祖、流布、分布、文化、名人、大小支派、盛事軼事、勝跡遺跡,內容豐富。書中廓清了惠姓的來龍去脈,記述了不少新的發現。為一些支派找到了源頭,理清了一些支派之間的關係,找到了一些古代惠姓名人的後裔,澄清了一些誤傳,有一定的學術價值。該書還有新聞記者記事的風格,力求用事實說話,力求用數字說話,所引用縣以上的惠姓數字,多是來自權威部門的統計,不是抽樣調查,更接近現實。

惠姓最早由姬姓衍生而來,產生於春秋時期的洛陽,周朝第17王、東周第5王姬閬的諡號為“惠”,稱“惠王”,支孫中有的以“惠”為氏,漢初姓氏合一,為惠姓,至今2600多年,可謂源遠流長。宋初《百家姓》收錄了436姓,惠姓居204位。當今惠姓據權威部門的戶籍數字,2007年為294228人,按人數多少排序,在全國姓氏中居279位,在300個姓氏之內,是常見姓之一。

惠姓雖然誕生在河南洛陽,漢代卻在西安周圍及山東半島發展壯大,到魏晉南北朝時發展成著名的扶風惠氏與琅邪惠氏,在戰亂與災荒中惠姓不斷向周圍地區和南方遷移,到宋在江浙形成望族。宋元明清,南而北,北而南交錯遷徙,在明代著名的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時期,粗略統計惠姓先後有20多支次遷向河南、河北、山東、安徽、陝西、甘肅等省,成為遷出的800多個姓氏中較多的一個姓氏。當今惠姓分布呈現出大分散小集中的格局。大陸各省市(區)、港澳台及海外均有分布,主要生息在黃淮流域十省區和長江下遊的江蘇省,人口達239000多人,大大超過全國惠姓人口三分之二。東南、中南沿海諸省(除江蘇外)與西南沿邊省區是稀少地區。

惠姓在曆史上鮮有顯赫人物,沒有帝王,少有將相,府州縣官較多。傑出人物戰國有惠施,任魏國宰相12年,頗有政績。他博學多才,善於辯,是莊周的辯友,司馬遷把他列為名家的代表人物。他的“曆物十意”具有辯證思想,並提出“地圓”之說,郭沫若認為惠施是“先秦諸子中的一位巨匠”、最具有科學精神“現代學者認為,論科學精神莊子不及惠施。漢有賢太守惠乘,宋有文淵閣學士惠元佑、太常博士惠直、直寶章閣惠疇,明有閣老惠世揚,清有惠氏三傑惠周惕、惠士奇、惠棟,開創了吳派經學。縱觀書中收錄的惠姓古代人物,大多崇尚”“仁義”具有忠、“信”、誠、“恕”的美德,武將寧死不屈,文官剛正不阿。鞠躬盡瘁,死在任上的有之;扶危濟困,仗義疏財的有之。這些傳統美德,承承繼繼,在現代惠姓人身上也在閃光。

惠姓,雖然人數少,但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我國萬餘姓氏宗族組成的中華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員,是個值得研究的姓氏。《惠姓春秋》是第一部惠姓專著,他的出版,是個良好的開端,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希望有更多的惠姓作品問世。

(山西省副省長、著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