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質一時間也驚魂甫定,所謂"要死也要拉個墊背的",為了找個人一起承擔罪責,範質趕忙往另一位宰相王溥衝過去,出爪扣住了王溥的手,免得他逃跑,然後以充滿自責的口吻說:"倉促點將,是我們的錯啊!"
自責完之後,範質的急性子持續發作,手勁又多加了幾層,指甲直接嵌入到王溥的皮膚之中,快要掐出血來。可見跟急性子的人共事實在不太安全。
正月初四的早朝,是後周的最後一個早朝,它由混亂開始,到最終不了了之。後周朝中所有的大臣都感到束手無策,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先回去把下跪磕頭這套動作臨時多熟悉幾遍,然後等著新天子的到來就表現給他看。
樹倒猢猻散,牆倒眾人推,是他們這些見風使舵之輩的一貫作風。
有一個人卻是個例外,這個人就是韓通。
韓通終於知道錯了,現在他才明白沒有聽兒子的話後果是多麼嚴重。他一次又一次地被趙匡胤的善良表像所迷惑,一次又一次地將韓橐駝的逆耳忠言撇在一旁,等到趙匡胤撕下麵具,讓他看清之後,他才追悔莫及。念及柴榮臨終前對自己的重托,他羞得無地自容。
我一定要親手幹掉趙匡胤這個賊子,然後再找個人把自己幹掉。估計這就是當時韓通最真實的想法。
但事到如今,後悔已是徒勞,當務之急是隻有盡力挽回局麵。
韓通沒有完全虧負柴榮對他的重用,在收到"陳橋兵變"消息的第一時間裏,他即刻趕往侍衛司,準備集合部隊抵抗趙匡胤,做最後一搏。如果運氣好,能將趙匡胤擋在京城大門外十天半個月,等到各地勤王大軍趕來,那樣或許還有希望。
自古以來,每逢改朝換代、風雨飄搖之際,都會有忠臣義士挺身而出,試圖力挽狂瀾,他們或是為了民族大義,或是隻為了一報主子對他們的知遇之恩。不論前者還是後者,他們都時刻準備犧牲生命,都是值得可歌可泣的。
韓通無疑屬於後者。
但就在趕往侍衛司的途中,他遇見了一個人。
這個人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凶神惡煞和殘忍。他是趙匡胤麾下的一個軍校,名叫王彥升,由於擅長使劍,劍法高超,人稱"王劍兒"。
王彥升也是先行一步前來傳信的,但由於他心高氣傲,因此傳信變成了命令。隻聽他張口便喝道:"韓通,還不去迎接新天子。"
韓通正在氣頭上,再加之說話容易得罪人,開口便大罵:"哪裏來的什麼新天子?王彥升,你這狗賊,幫助趙匡胤犯上作亂,還敢來此撒野嗎?"
此話一出,韓通已經注定今日必死無疑。韓通似乎還不知道,王彥升是一個很容易被激怒,而一旦被激怒便殘忍至極的人。敢惹他的人,他通常會讓這個人付出血的代價。
王彥升被罵得七竅生煙,此時他隻想用劍告訴韓通死字該怎麼寫。但還未等他出劍,韓通早已見勢不妙,騎馬先逃走了。溜得還真快!
罵了老子還想逃嗎?
王彥升哪裏肯放過,當即拍馬追殺而去。
韓通逃往的地方是他的家,在如此危急的時刻,他更顧及的是他的家人。但就在他進入家門,還來不及關門之際,王彥升已追了上來,將冰冷的長劍刺入了他的身體。
這位後周的忠臣、治國之才在這一刻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的才略曾令他為後周帝國立下過汗馬功勞,足以揚名萬世。他的寡謀也曾使他將無數逆耳的忠言拋諸腦後,教趙匡胤陰謀得逞。無論如何,他將他對後周的忠心保持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足以配得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八個字。
韓通雖死,但仍不能消去王彥升心中的怒氣。王彥升的殘忍性格持續發作,又持劍將韓通的妻小殺了個精光,那位智謀過人的韓橐駝自然也不曾幸免。
這就是趙匡胤奪位所造成的唯一流血事件。從表麵上看,它似乎完全出自王彥升一人之手,全由他性格殘忍造成,但細細分析一番,便會發覺此事甚有蹊蹺,容我慢慢道來。
一、被派去先行傳信的人,自然要求紀律非常嚴格,但趙匡胤派去的偏偏是劍術高明、脾氣暴躁、殘忍嗜殺的王彥升,難道趙匡胤不知道王彥升的為人?
二、韓通有調兵之權,作為趙匡胤最大的阻礙存在,為什麼單單死的隻有他?
三、為什麼韓通正打算去調兵,就遇見了王彥升,到底是巧合,還是王彥升早已盯上了韓通?
四、後來趙匡胤聽聞韓通被殺,非常生氣,要嚴懲王彥升,但顧及新朝初立,需籠絡人心,沒有將王彥升治罪,這是真是假?
綜合來看,韓通之死極有可能是由趙匡胤主使,王彥升執行的一宗謀殺事件。盡管曆史寫得極為隱晦,趙匡胤也難逃謀殺的嫌疑。
5.大宋開國
顯德七年正月初四,開封城外。
北征大軍帶著一種神聖的使命感回來了,隊伍莊嚴肅穆,鴉雀無聲。今天隊伍的行軍速度比起昨天來要快很多,因為一個義務壓在了他們各自的肩膀上,那就是--建立新的國家。
趙匡胤自然也回來了。他就在這支隊伍中央,很容易分辨出來,穿著黃袍、騎在馬上的那位紫臉大漢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