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天下無難事,隻要肯立誌(1)(1 / 2)

1.皇帝也是生出來的

宋太祖,趙匡胤,是宋朝的開國皇帝。

然而,皇帝也是需要生出來的,而且還要生得與別人不同。皇帝們要想達到這種效果並不難,習慣吹牛的史官們早已準備好了,他們很饑渴。

於是,後唐天成二年(927年)三月二十一日,趙匡胤便這樣在洛陽的夾馬營裏出生了。他生得很絢麗。出生時,天空紅光乍現,環繞天際。趙匡胤身上透著金黃色,幾天過去,竟也沒褪色,還裹著一股異香,一夜都不曾散去。(好吧,可以停了,不然趙匡胤會受不了的。)

趙匡胤的祖籍在涿州(今河北境內)。他的高祖父趙朓、曾祖父趙珽、祖父趙敬、父親趙弘殷都是做軍官的。這些軍政界人士具體任過哪些職位,殺過多少個人,騎死過多少匹馬,怎麼死的,在此就不做一一介紹了。我們隻要牢記一點就已足夠--趙弘殷養得活趙匡胤。

趙匡胤漸漸長大。很快,他成了一個少年。

兒童是需要學習和教育的。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趙匡胤天資聰穎。有了這一基礎,按理說他在讀書方麵必會有所成就。但是很遺憾,趙匡胤小弟弟隻是識得幾個字,讀得通四書五經罷了。顯然,他的資質都融貫到另一方麵去了。古代的男子,要麼能文,要麼能武。文武全才的人通常出現在武俠小說裏,而且通常不得善終。

不言而喻,趙匡胤無疑是能武的,而且頗為喜歡騎馬和射箭。這一特點源於趙匡胤所接受的教育狀況。

現在,我們來分析一下趙匡胤所接受的教育狀況。不過,為了對趙匡胤小弟弟的童年做個透徹了解,我們有必要先援引現在的(21世紀,我國的)少年兒童所接受的教育狀況做個對比。

我們知道,現在的大多數孩子是值得可憐的。因為他們幼小的肩上扛的東西太沉重了。這個東西我們很熟悉,兩個字:學習。先前還有"讀書死,讀死書,死讀書"這九字咒語陪伴他們。直到後來,一些家長們發現這還遠遠不夠,要求他們放學後還要學書法、美術、舞蹈、鋼琴……多多益善(很佩服能拿孩子這樣做實驗的家長),關鍵是,他們被實驗後的成果是--沒興趣,就是沒興趣。沒興趣是吧,那就給我繼續培養。

說到此處,可以打住了。相信大家都已知道這個例子所對比出來的趙匡胤小弟弟的受教育狀況了吧。不錯,如你所想。趙匡胤小弟弟的最大興趣就是對讀書完全沒有興趣,而對騎馬射箭很是喜歡。湊巧的是,他的這個興趣不僅沒遭到扼殺,反而得到了趙弘殷夫婦的推助。

能繼承祖業,成為一個教人不敢小覷的軍官,是趙弘殷夫婦對兒子的最大期望。在五代這個亂世中,這是最現實的選擇。

可是,趙匡胤小弟弟的理想並不是這個。比起父母的期望來說,他的理想更顯得遠大。他心目中的偶像是唐太宗李世民。我們知道,李世民的父親李淵也是一員武將(留守太原),李世民就是一將門之子,做了皇帝,開創了貞觀之治,最終流芳百世。

沒有遠大理想的人就像一隻斷了翅膀的鳥。

拿破侖也曾說過,不想做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因為將軍和士兵都是幹這一行的--砍人或者被人砍,所以他們的共同職業注定了他們的共同心理(多砍人以保障不被人砍)。所以,同樣身為將門之子的趙匡胤小弟弟很直接地選擇了李世民做榜樣,理想是成為唐太宗李世民那樣的人物。

最後,趙匡胤小弟弟還很有膽識地把這個理想告訴了他的母親杜氏,而且吐字鏗鏘有力。杜氏給他這個理想的評價是--放屁(信口胡扯)。並教訓他,喜歡說大話的人,到最後往往是個廢物。

趙匡胤看見母親動了真怒,沒有頂撞。當然,他的理想並沒有因此受到挫折。他隻是將理想藏在了心中。

2."野馬式"的家庭教育

天下無難事,隻要肯立誌。來吧,趙匡胤小弟弟,你會慢慢成長的。

趙弘殷夫婦為了他們對兒子的期望而努力著。趙弘殷能做的就是將一身本領傳給兒子,騎馬射箭,舞刀弄槍,無所保留。趙弘殷並沒有多少餘暇去管兒子,因為他是個軍官,工作是上戰場玩命。而且,這份亂世裏最熱門的工作,業務很繁忙,經常要熬夜通宵砍人,甚至為此忍饑挨餓。所以,對兒子的另一半教育便留給了妻子杜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