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德黑蘭會議(1 / 2)

1943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之年。在這一年裏,召開了幾個重要的國際會議。1943年1月,羅斯福和丘吉爾在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會談結束時,羅斯福宣布了要德、意、日“無條件投降”的原則。接著,在蘇聯、北非、地中海和太平洋等各個戰場上,反法西斯聯盟都扭轉了戰局。攻占西西裏和意大利投降,充分顯示了同盟國已經完全掌握了戰略進攻的主動權。

在這種形勢下,美、英、蘇三國商定於11月底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舉行政府首腦會議,商討加速戰爭的進程和戰後關心的問題。

1942年11月28日下午3點,一輛黑色的伏爾加轎車悄然駛近了一幢看上去很平常的灰色小樓。身著元帥製服、胸佩列寧勳章的斯大林下了車,走進樓裏。羅斯福正等著他呢。這位美國曆史上連任4屆總統的傳奇般的人物身穿藍色便裝,從輪椅上伸出手去,緊緊握住斯大林那雙粗糙而溫暖的大手。“太高興見到你了!”兩人幾乎是不約而同地說道。這是他們的首次會麵。稍後,身材雍腫、行動略顯不便的丘吉爾也到了。會談開始。三國領導人都表示了良好的願望,希望會談能取得圓滿成功。丘吉爾還把一支特地為了紀念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而鑄造的寶劍贈給了斯大林。斯大林鄭重地接過寶劍,輕輕地吻了一下,轉身遞給伏洛希洛夫,命他交給蘇聯儀仗隊,捧了出去。這一切都使會議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氣氛。然而,當會議進入實質性階段時,分歧出現了。斯大林強調說:“英美兩國不能再拖延時間了,必須早日開辟第二戰場。現在我們蘇聯人抗擊著大部分德國軍隊,承受著無比沉重的物質和人力壓力。”

其實早在1941年,斯大林就向丘吉爾提出了要英國開辟第二戰場、牽製一部分德國軍隊、減輕蘇聯壓力的要求,卻遭到了拒絕。後來,幾經電話交流和書麵磋商,美英兩國終於答應了斯大林的要求。這次會議就是商量具體行動計劃的。德黑蘭會議前,美、英、中三國政府首腦羅斯福、丘吉爾、蔣介石,11月22日至26日在開羅舉行會議,簽署了《開羅宣言》。德黑蘭會議期間蘇聯政府對《宣言》也表示同意。《開羅宣言》於12月1日德黑蘭會議結束時公布於世,莊嚴宣告,日本所竊取於中國的領土滿州、台灣等歸還中國。中國收複領土的神聖權利得到國際公認,這是中國人民堅持抗戰的結果。《宣言》還規定戰後使朝鮮自由獨立。德黑蘭會議期間,丘吉爾雖然答應了開辟第二戰場的要求,並且已經製定了“霸王行動”計劃,卻拖延著遲遲不動手。這時,他又想推翻從法國諾曼底登陸的“霸王行動”計劃,提出了一個“地中海戰略”,他說:“考慮到種種複雜的情況,我主張英美從地中海進攻意大利,然後進軍巴爾幹半島。”

斯大林耐著性子說:“目前我們需要的是給德國人狠狠一擊。巴爾幹離德國心髒太遠,不可能達到這一效果。因此,還是趕快執行‘霸王行動’計劃好。”丘吉爾沉默了一會兒,又提出兩路並進的主張,實際上還是想以巴爾幹為主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