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後 記(1 / 1)

風雨鑄輝煌,盛世譜華章。

時逢黨的十八大強勁東風,在青銅峽全市各族人民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奮力打造沿黃經濟新型工業區、現代農業示範區、金岸城市精品區、黃河文化展示區、內陸開放先行區、社會管理創新區,率先在寧夏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努力建設美麗、富饒、文明、和諧青銅峽的重要曆史時期,由中共青銅峽市委、市人民政府決策,並由青銅峽市第十屆政協常委、《中國改革報》駐寧夏記者站站長邢紀國同誌策劃編撰的《青銅峽》一書付梓麵世,這是本屆青銅峽市委、政府不負古峽人民重托,以厚重的曆史文化成果踐行科學發展,構造人文青銅峽,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協調發展的重大舉措和具體體現,是全力打造古峽黃河文化軟實力、全麵提升青銅峽對外知名度的一大卓越成績。

“天下黃河富寧夏,塞上明珠青銅峽”,青銅峽曆史悠久,文化燦爛,山水神奇,德隆人傑。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曆史歲月和人類社會不斷演化推進的文明進程中,青銅峽凝山河之靈性、承華夏之稟賦、融中原農耕文化與草原遊牧文化之精髓,逐步形成了黃河文化、絲綢文化、邊塞文化、宗教文化、古人類遺址文化和非物質遺產文化六大古曆史文化體係。境內名勝星羅棋布、典雅古樸,紫金曉霧、青銅鎖秀、蘆溝晚霞、地湧浮屠、中洲株柳、西天古刹、花石鬆紋、閣繪萬佛等八大勝景底藴深厚,引多位帝王共幸青銅峽,數十位曆史名人巡遊賦詩,人文山河的悠長龍脈盡顯其中。

在青銅峽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編撰《青銅峽》一書於2012年10月6日正式啟動,並邀請區內一些專家、學者參與把關,嚴格遵循真實、準確、客觀、統一的原則,既把握時代發展脈搏,又突出地方特色,著眼當前、服務發展,借鑒前人、謀劃未來,將本書定位為重點反映近兩年來青銅峽市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體育、環保、衛生、科技、旅遊等方麵取得的卓越成就,著重宣傳曆屆青銅峽市委、市政府帶領27萬古峽人民在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麵出現的新情況、新經驗、新成就,力求《青銅峽》一書達到內容豐富、資料翔實、體例完備、敘述清晰、文風樸實,地方特點突出、鄉土氣息濃厚,具有“資政、存史、教化”功能。

為了創作出更多思想深刻、藝術精湛、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精品,作者與相關專家先後三次深入到108塔、牛首山寺廟群、青銅峽北岔口明長城、廣武口子門溝岩畫、鴿子山、董府、青銅峽攔河大壩、青銅峽鳥島、中華黃河壇、青銅古鎮、黃河樓、金沙灣、廟山湖等青銅峽名勝古跡、旅遊景點實地采風,傾聽曆史回音,追尋文化源流,聆聽美妙傳說;尋訪名士蹤跡,體味佛門幽深,感受古今巨變。

在編纂過程中,作者與統稿人員既分工明確,又通力合作,從擬定篇目、搜集資料、撰寫初稿到評審、定稿,每個環節都力求嚴謹細致。其中,查閱有關青銅峽的自然、地理、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衛生、科技等方麵的資料達800萬字,經青銅峽市宣傳部協調,青銅峽市政府辦公室、工業和商務局、旅遊局、教育體育局、科技局、司法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水務局、農牧局、衛生局、人口和計劃局、環保局、統計局、林業局等單位提供資料10萬餘字,搜集圖片600多張,經過篩選,按《青銅峽》篇目分類錄入計算機中,形成近20萬餘字的資料彙編。僅僅用了不到50天的時間,到2012年11月20日,完成《青銅峽》一書初稿,在青銅峽各單位的配合下,對前期編纂內容進行複核。各單位經過多次討論、修改、審核、調整、補充和完善,先後3易其稿。特別說明的是,《青銅峽》所刊的數據來源統計方法或使用角度不同,不同部門提供的同項數據也尚存不一致之處,雖經編輯人員反複核實,仍有一些難以統一,如遇同一項目或名稱的數字不一致的情況,以統計部門正式公布的數據為準。

本書從創意策劃到編輯出版,得到了青銅峽市許多黨政領導、宣傳文化部門的領導以及社會各界朋友的熱情鼓勵和支持。中共吳忠市委常委、青銅峽市委書記桂福田在百忙中還關心本書的編輯和出版,並撥冗為本書寫序;市長冀曉翀、市委宣傳部部長張誌寧等領導也都給予鼓勵和幫助。此外,中國藝術創作院理事、國家奧林匹克書畫院執行院長、北京紅杜鵑文化藝術中心藝術總監劉瑞明先生為本書書名欣然題詞。在此,謹向為本書提供幫助和支持的所有領導、專家,表示誠摯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謝!

編好《青銅峽》一書,是青銅峽市委、市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厚望和要求,是大家的共同心願, 筆者學識有限,資料和編纂工作各方麵存在欠缺,再加上編纂時間緊迫、工作量大,雖竭盡全力,仍難免有錯漏之處,敬請專家和讀者批評指正。

邢紀國

2012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