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1 / 2)

九曲黃河見證青銅峽曆史變遷,今日明珠書寫科學發展多彩篇章。正當全市人民沐浴科學發展的春風,響應十八大嘹亮號角,擂響青銅峽在全區率先建成全麵小康社會鏗鏘戰鼓時,由青銅峽第十屆政協常委、《中國改革報》駐寧夏記者站站長邢紀國同誌編撰的《青銅峽》一書告竣,即將付梓。這部書,全麵展示青銅峽曆史沿革、自然資源、社會發展等概況,具有一定的史學含量、文化品位和社會認可度。它的出版,對於反映青銅峽悠久燦爛的曆史文化,展示青銅峽豐富獨特的地域優勢,了解青銅峽雄厚的工業實力、發達的現代農業、奇特的旅遊資源、優越的投資環境以及借助宣傳青銅峽之力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和諧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青銅峽,這是一方具有獨特區位的熱土,“居山河聚會之處,雄銀川鎖匙之要”, 東臨黃河,南控牛首,西依賀蘭山,北靠大銀川,位於寧夏平原引黃灌區中部精華地帶,因黃河而生、唯黃河而存、依黃河而發展,造就了天府之地,蘊育了寧夏2000多年的農耕文明,境內包蘭鐵路、109國道、京藏高速公路縱貫全市,距離首府銀川50公裏、寧夏機場55公裏,形成了連接國道、省道、鄉道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網絡。優越的地理位置,獨特的自然條件,豐富的水利、電力、礦產、旅遊等資源,造就了我國北方最早的灌溉農業區,贏得了“塞上江南”和“魚米之鄉”的讚譽。從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青銅峽市舉全民之力,開展了以平田整地、開溝整渠、保灌促排、降鹽增產的“園田”建設,形成了九曲黃河穿境而過,九大幹渠滋潤平川之讚歌,得天獨厚的引黃灌溉條件造就了千裏沃野,使青銅峽成為綠蔭處處、禾穀飄香的江南水鄉。小麥、水稻、玉米、大豆等糧食作物以及肉奶、禽蛋、蔬菜、果品等各類農副產品質優價好,全國知名,糧食總產量連續十餘年排在寧夏第一位,是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和全國釀酒葡萄最佳生態種植區,獲“全國林業百強縣”殊榮。

青銅峽,這是一方具有燦爛曆史的熱土。“天下黃河富寧夏,塞上明珠青銅峽”,這裏山川秀美,人文薈萃,曆史豐厚,底蘊醇重,凝聚著人類智慧和自然偉力的浩瀚景致比比皆是,俯首可得。傳說在上古時代,滔滔黃河水被峰巒迭嶂的牛首山阻隔,橫流四溢,泛濫成災。大禹治水,揮動神斧,劈山成峽,黃河水順流而下,牛首、峽口兩山對峙,水光山色相映,宛如天然銅鏡,“青銅峽”由此而得名。秦朝時,境內始有行政建置,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曆史。在2000多年的曆史長河中,古峽兒女創造了燦爛豐富的文化。境內古渠址、岩畫、寺廟、長城、古府、烽墩、古墓葬、古脊椎類動物化石等文物古跡以及革命曆史遺存星羅棋布,諸如鴿子山中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蘆溝湖新石器文化遺址,有“小八達嶺”美稱的北岔口長城、西北規模最大的牛首山古寺廟群、興建於西夏時期的108塔、建於清代寧夏現存最大的堡寨董府、我國第一座也是唯一的一座閘墩式水利樞紐工程——青銅峽水電站、建築高度和體量俱稱雄的黃河金岸第一樓——中華黃河樓、享譽世界震撼國人的中華黃河壇,無不展示著這塊土地上人們奮鬥的足跡和創作的藝術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