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征期間,廣大紅軍指戰員認真宣傳、模範執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積極爭取東北軍團結抗日,幫助建立革命政權,擴大革命根據地,建立了中共鹽池、豫旺、固北、靜寧、豫海縣委及固原工委和鹽池、豫旺、固北、靜寧、豫海縣蘇維埃政權。到1936年8月,形成了東西長達1000餘裏,南北寬600餘裏,轄縣城30餘座的陝甘寧新蘇區。
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的建立,是中國共產黨在我國西北地區建立的第一個縣級回民自治政權,被《紅色中華》報譽為“回族解放的先聲”。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主席——回族優秀兒子馬和福在黨的領導下,積極工作,紅軍撤離後,被敵人抓獲,寧死不屈,英勇就義。
西征戰役勝利結束後,根據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部署,西方野戰軍於1936年8月和9月初相繼向西、向南挺進,策應紅二、四方麵軍北上,實現紅軍三個方麵軍的會師。10月9日紅一、四方麵軍在甘肅會寧會師,10月22日紅一、二方麵軍在今寧夏西吉縣將台堡勝利會師。
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後,即著手執行寧夏戰役計劃,其要旨是:一、二、四方麵軍會師後,集中向北發展,三軍密切配合,打幾個殲滅戰,而後消滅馬鴻逆勢力,占領寧夏,把陝北、隴東、寧夏作為中央根據地的大後方。
正當此時,戰場局勢發生重大變化。10月23日,蔣介石令朱紹良指揮胡宗南等部近30萬人向紅軍大舉進攻,並令東北軍王以哲及寧夏二馬部隊協同作戰,企圖將紅軍消滅在黃河以東的甘肅、寧夏境內。黨中央及時調整了寧夏戰役計劃。10月25日,中央軍委決定先以三個方麵軍主力進行海原打拉池戰役,28日任命彭德懷為前敵總指揮兼政治委員。由於張國燾陽奉陰違,海打戰役計劃未能實現。10月30日,蔣介石發布總攻命令,胡宗南等部加緊進攻紅軍,戰局日趨緊張。11月1日,彭德懷同朱德、張國燾、賀龍、任弼時在海原縣關橋堡會商,決定在海原、打拉池大道以北尋找戰機,消滅胡宗南部兩三個師,以停止其追擊。3日,彭德懷發布了戰鬥命令,後因我軍行動目的暴露,敵人不再進攻,就地構築工事同我軍對峙。因之,關橋堡殲敵計劃又未能實現。紅軍主力向東轉移,寧夏戰役計劃被迫中止。11月中旬,三個方麵軍的主要領導及部分紅軍移至同心城,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組織聯歡大會歡迎紅軍。17日,紅四軍、三十一軍在萌城、甜水堡地區,利用有利地形設伏,斃傷敵團長以下官兵600餘人,繳獲槍械千餘支。21日至22日,紅一軍團、紅十五軍團和紅四方麵軍一部,在紅二方麵軍配合下,向山城堡守敵第七十八師發起進攻,殲敵二三二旅全部及二三四旅兩個團,取得山城堡大捷。同時,紅二十八軍也擊潰了向鹽池、定邊方向進攻的敵人。
艱苦奮鬥 支援抗戰
鹽池縣是陝甘寧邊區的組成部分,地處陝、甘、寧、蒙4省、區交界處,是陝甘寧邊區的西大門,也是紅軍西征在寧夏境內建立的5個縣級紅色政權中唯一堅持到全國解放的一個縣。其戰略地位重要,又盛產食鹽、甘草、裘皮等,是陝甘寧邊區的經濟支柱,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36年6月21日,紅軍西征解放鹽池,6月26日建立鹽池城市革命委員會,王錫林任主席。7月,成立鹽池縣蘇維埃政府,袁兆瑞、馬全、張常山先後任主席。鹽池縣委、縣蘇維埃政府成立後,積極發展黨團員,壯大黨的力量,到1937年春季,已建立黨的基層支部26個,共有黨員90名;領導人民建立革命政權,組織革命武裝,保衛新生政權;發動農民進行土地改革,打土豪、分田地;籌辦合作社,發展商貿;建立工會、商會、婦女組織等;並為邊區政府提供財力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