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育寧
寧夏位於祖國西北東部,黃河上遊中段,北恃賀蘭山,南憑六盤山,地勢南高北低,黃河橫穿北境,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北部為黃河灌溉的平原地區,南部為與黃土高原相連的山區。東鄰陝西,北接內蒙古,西南與甘肅相連,土地總麵積5.18萬平方公裏。現轄4市24縣(市、區)。2002年末全區總人口571.54萬,其中回族人口195.4萬,占全區總人口的34.63%,占全國回族總人口的20%。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於1958年10月25日,是全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
寧夏雖然地域麵積不大,人口不多,但卻有著悠久的曆史、豐厚的文化沉積和許多鮮明的人文特色。寧夏所具有的特殊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使之成為北方最早的人類之一——“河套人”的起源地;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在這裏交接融合,最早表現遊牧文化的岩畫大量的分布在賀蘭山及其延伸地帶;黃河給予這片土地的慷慨恩賜,造就了我國北方最早的灌溉農業區,因之成為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最早組成部分,也因此贏得了“天下黃河富寧夏”的美譽;曾經為世界文明的交流和進步發揮過巨大作用的絲綢之路,從寧夏的南部經過,中西文化的交流在這裏留下了珍貴的遺存;唐宋之後為西北的統一作出巨大貢獻的黨項人所建立的西夏,正是以寧夏為基地,引入農耕經濟,吸收漢族及其他民族的先進文明,武裝自己,創造了獨特的文化;作為曆史文化名城的銀川,在1300多年的建城史上曾幾度輝煌;回回民族從登上曆史舞台起,寧夏就是他們的重要故地,在這裏留下了回族曆經坎坷發展壯大及其走向新生的光輝足跡;在中國人民爭取解放的革命曆史上,毛主席率領的紅軍長征主力曾經過六盤山,寧夏又是陝甘寧邊區的組成部分……凡此種種,構成了寧夏獨有的豐富多彩的人文資源,唐代詩人韋蟾的詩句“塞北江南舊有名”也因此成了千古名唱。
今天我們麵臨著新的曆史發展的良好機遇,人文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旅遊業的發展和繁榮,成為我們麵臨的重要任務。曆史文化知識走向社會,走向大眾,使寶貴的人文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是旅遊業發展的需要,是西部大開發的需要,也是提高幹部和群眾文化素質的需要。
這就是我們編寫這本小冊子的緣由。我們提出了寧夏地區曆史文化中若幹具有特點的題目,邀請專業工作者用通俗的文字,編寫成易讀易懂的科普讀物,可以使讀者用不了多少時間,就可以讀完其中的一篇文章,了解一個專題的概貌,從而豐富對寧夏曆史文化的知識,加深對寧夏人文資源的認識,也有利於對寧夏的宣傳和對旅遊事業的推進。
我們感謝中國寧夏旅遊叢書編委會對本書給予指導,並將本書納入《中國寧夏旅遊叢書》予以支持出版,同時感謝寧夏大學科技處和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中心對編寫本書給予的支持和幫助。
200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