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水經注之資水漣水湘水漓水溱水(4)(1 / 3)

秦立長沙郡,也就把羅立縣,於是水也就叫羅水了。汨水又西流經玉笥山。羅含《湘中記》說:屈潭的左邊是玉笥山,有個道士遺言說,這是一處福地;又名地腳山。汨水又西流,就到屈潭,就是汩羅淵。屈原懷抱沙石自沉於此,所以淵潭也就名為屈潭了。從前賈誼、司馬遷都曾經過這裏,他們在中流停下船,向潭中投下吊文。深潭北麵有屈原廟,廟前有碑,還有一塊漢南太守程堅碑,也寄存在屈原廟內。汨水又西流,經汨羅戌南,西流注入湘水。彙流處就是《春秋》中說的羅,世人稱為汨羅口。湘水又北流,往北分出一條支流,經汨羅戍西,又北流經磊石山東,又北流經磊石戍西,稱為苟導涇,然後北流與湘水彙合。湘水從汨羅口西北流,經磊石山西,也稱青草山北對青草湖西對懸城口。湘水又北流,先後彙合九個水口,都是牛軛湖。湘水又東北流,就是青草湖口,右邊彙合苟導涇北口,又與勞口彙合;又北流,到同拌口,都是牛軛湖有港漢與右岸相通之處。

又北過下雋縣西,微水從東來流注。

湘水在左邊彙合於清水口的,是資水,世人稱為益陽江。湘水左邊流經鹿角山東,右邊經謹亭戍西,又北流,與查浦彙合:又北流,到萬石浦,都是牛軛湖。傍著牛軛湖,北麵有萬石戊。湘水左邊有沅水注入,彙流處叫橫房口。橫房口東對微湖,也有人稱為麋湖。微湖右邊與微水相連,《水經》所說的微水經下雋,就是指此水。微水西流注入大江,彙流處叫麋湖口。湘水又北流,經過金浦戍,戍北瀕金浦水,是與湖相通的一條小港。湘水左邊有澧水注入,人們稱為武陵江。所有這四條水,都一同注入洞庭湖,北與大江彙合,合稱五渚。《戰國策》說:秦與荊交戰,把荊打得大敗,占領了洞庭五渚。湖水方圓五百餘裏,太陽和月亮好像就從湖中升起和沉落似的。《山海經》說:洞庭之山,是帝堯的兩個女兒居住的地方。從沅水、澧水吹來的風,交會於湘江之濱,常常帶來狂風暴雨。湖中有君山、編山。君山有個岩同,經水下暗通吳的包山,就是郭景純所謂巴陵地道。這座山是湘君所遊的地方,所以叫君山。從前秦始皇在這裏遇暴風,向博士詢問因由,博士答道:湘君出入時就多風。於是秦始皇就下令砍光山上的樹木。

漢武帝也登過山,並在此射過蚊龍。君山東北對偏山,山上多竹,兩山左右並立,相距數十裏,對峙相望,從遠處看去,一片孤影,就像漂浮在湖上一樣。湖的右岸有山,人們稱為笛烏頭石,石山北麵,右邊連接翁湖口,此水上流承接翁湖;左邊與洞浦彙合。

這就是所謂三苗之國,左邊是洞庭湖,就指這一帶地方。

又北至巴丘山,入於江。

巴丘山在湘水右岸,山上有巴陵老城,原來是吳的巴丘邸閣城。晉太康元年(280),在這裏設立巴陵縣,後來又設立建昌郡;宋元嘉十六年(439),設立巴陵郡,城建在山岡上,有三江阻隔。

巴陵西對長洲,此洲南端分開湘浦,北端到達大江,所以叫三江。

三水彙合的地方,也叫三江口。三江口兩岸山峰夾峙。其間設置關口,稱為射獵;又北對養口,都是牛軛湖。湘水翠綠得出奇,東北流,注入大江;二水清濁截然不同,彙合之處稱為江會。

漓水亦出陽海山,漓水和湘水發源於同一座山,而源頭則互相分隔。湘水與滴水之間,隻隔著寬約百餘步的陸地,稱為始安嶠。這道山嶺也就是越城嬌。嶠水從山的南麓流注入漓水,名為始安水。所以庾仲雍作《揚都》一賦,說:以五嶺為界,諸水分向而流。漓水又南流與溈水彙合。溈水發源於西北麵都陵縣邊界上,東南流,到零陵縣,又轉向西南,流經越城西。建安十六年(211)交州刺史賴恭,從廣信合兵於小零陵的越城以迎步騭,就是這地方。溈水又東南流,注入漓水,《漢書》中所說的:從零陵流出,下流漓水,就是指此水。漓水又南流與彈丸溪彙合。溪水發源於彈丸山,山上有一股泉水湧出,從溪澗奔流衝激而下;岩穴和溪澗中有些石子,光潔渾圓,完全是天然形成,形狀就像彈丸一樣,所以山水都以彈丸命名了。考察此山,山上有石洞,下深數丈,洞穴深遠,不知盡頭在何處。溪水東流注入漓水,漓水又南流經始興縣東。魏元帝鹹熙二年(265),吳孫皓分零陵南部置始興縣。漓水又南流,右邊與洛溪彙合。溪水發源於永豐縣西北的洛溪山,東流經過縣北。始興縣原是蒼梧的北鄉,孫皓把它劃出來另設為縣。洛溪水又東南流,經始安縣,東流注入漓水。漓水又東南流,進入熙平縣境,流經羊瀨山。山瀕漓水,岩石間有些色斑形狀像羊。漓水又東南流,繞過雞瀨山,岩石間有些色斑形狀像雞。所以這兩座山就都按照石色的形象來命名了。漓水又南流,到熙平水口,此水源出縣東的龍山,西南流經縣南,然舌西流與北鄉溪水彙合。北鄉溪水發源於熙平縣東北的北鄉山,西流經縣北,又西流南轉,經過縣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