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個國家強盛的軟勢力所在,文化也是一個民族最重要的標誌。欲了解一個民族,從學習、理解民族文化開始是最有效、最好的途徑。但文化的傳統不盡相同,文化的內容紛繁複雜,有多少人從事文化研究,就有多少對文化概念的不同界定。19世紀英國第一位人類學家泰勒給文化的定義是:“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說,是包括全部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習慣的複合體。”從此,雖然對文化的定義層出不窮,但基本以精神文化為主。而馬克思曆史唯物主義認為,文化可分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無論從哪個視角詮釋文化,有一點毫無疑問,那就是文化傳承和文化特點既是了解民族的窗口,也是民族的生命力所在。
藏族世代生活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不僅有悠久的曆史,而且也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為人類文明的發展、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形成作出了巨大的貢獻。7世紀是藏族曆史和藏族文化發展史上的裏程碑。鬆讚幹布不僅統一了青藏高原,而且創製文字、引進佛教,為藏族文化在雪域高原的持久發展和不斷傳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尤其是藏文的創製和推行,是藏族文化綿延發展數千年的根本原因所在。10世紀以後,隨著藏傳佛教不同教派的出現,佛教的影響深入到藏族社會的方方麵麵,並成為藏族人價值觀和宇宙觀的核心。
正是基於以上的事實,不少人認為藏族文化就是藏傳佛教文化。但實際上這是整體和部分的關係問題,不能混為一談。藏族文化的宗教源頭有二,即青藏高原的原生宗教苯教和7世紀從印度和中原傳入西藏的佛教。大量的曆史文獻證明,直到10世紀,苯教是當時藏族社會的主流信仰文化。即使到了21世紀的今天,苯教在青藏高原仍然在持續和發展。以大五明(工巧明、醫方明、聲明、因明和內明)和小五明(修辭學、辭藻學、韻律學、戲劇學和星象學)為代表的藏族佛教文化是藏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它不是藏族文化的全部內容。
青藏高原總麵積240多萬平方公裏,約占中國總麵積的四分之一。西藏自治區的麵積120萬平方公裏,剛好占中國總麵積的八分之一。西藏自治區是目前藏族最為聚居的地方,藏族人口接近250萬,約占全國藏族總人口的一半。但無論從曆史上,還是從今天的人口、麵積等方麵來考量,藏族文化並不等於西藏文化。這就同當今許多人把藏學研究稱之為西藏學一樣,缺乏嚴謹並且不準確。
人們常常用自然環境殘酷、惡劣,交通閉塞等詞語談論和總結藏族曆史、文化和社會發展的特點。但如果我們翻開藏族社會和文化發展的曆史就會知道,自古以來,青藏高原不是一個文化孤島,而是一個東西文化交流的彙集之地,藏族文化是一個開放且不斷向四周輻射、傳播的文化。藏族也不是一個封閉且故步自封的民族,而是處在與周邊和青藏高原的其他民族不斷交流互動之中。實際上,這也正是藏族和藏族文化的生命力和魅力所在。
文化不是一種靜止的現象,而是處在不斷變遷、分化和整合的過程之中。近代以來,尤其是近半個世紀以來,藏族文化從內容到形式都發生了很多的變化。令人欣喜的是,藏族文化不但走下了青藏高原,而且走向國際,受到越來越多的人們的關注和喜愛,顯現出強大的活力。文化是民族的,同時也是世界的,文化具有特殊性,但文化也有普遍性,藏族文化在指導本民族健康生活的同時,還能服務於全人類的福祉,這是藏族的驕傲,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如果我們了解了以上幾點藏族文化的特點,再從本書中關於藏族物質、信仰、社會、民間、精神等方麵文化的介紹入手,相信對藏族文化及其特點會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和印象。
蘇發祥
2011年1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