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漂泊者靈魂的自我救贖(1 / 2)

—、寫給郝秀琴與她的《漂泊羊城》魏東建一這是一本值得珍視的書,因為這是一位值得尊重的母親,她放棄安寧的生活,為了考上大學的兒子完成學業,而獨闖廣州四年。這個人就是本書作者作家郝秀琴。

這四年她為了生存與兒子的學業,幹過保姆、安利直銷、新華保險、電子商務,一直在生活的底層打拚,她的靈魂和心靈感受到了新世紀中國都市生存者的艱辛、無助、無著和無力。又因為她是一位內蒙古草原的知名作家,所以又拿起了手中的筆,記錄下了這四年的身心經曆。這使今天她的文學素材積累上具備了獨一無二的範本意義。

二、關於我們這個時代,我曾經寫下過這樣的詩句:“前不見天堂,後不見故鄉。”

這是一種因為靈魂無居處而徹骨的痛。我的身心一直被這種疼痛所折磨。當然也一直在做著自己的努力。這樣做的同路人也有一些,因為是孤獨同路而彼此惺惺相惜。

郝秀琴好像也在經曆這種心路曆程,並因為自己敏感的詩人氣質,而大受其擾。所以我對她說:“你是幸福的,觸及到了一個這麼大的命題,說明你是一個個體的身心健康的人;你又是不幸的,如果不觸及你會流暢地生活。”

這個時代是合象的。靈魂的居處與物質的房子一樣難以擁有。追求一樣都是艱難的,而且這種選擇是不對等的。所以對於為了買房而拚搏的人,我是支持的;而靈魂居所的尋覓者,我是尊敬的。為買房而奮爭和為了靈魂居所而苦苦尋覓的過程都是值得記錄的,這也是我感覺到這個時代的偉大之處。

郝秀琴就是一個這樣的記錄者。由於郝秀琴的尋覓是無意識的,所以我認為她的心路曆程在這個時代具備了範本意義。

在《牆內牆外》中,作家這樣寫到:“我也常常把紅牆內的中山大學比作張愛玲,氣質高雅,孤傲脫俗;而紅牆外的是超級女生,美麗、動人、時尚,但似乎還缺乏一種內涵的東西。紅牆內外是兩種境界,一種高雅,一種時尚;一種古典,一種現代;一種含蓄,一種瘋狂;一種厚重,一種浮躁。

“紅牆內外給予我的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感覺。牆內給我的是一種純潔而空靈的讓我的靈魂受益和升華的精神。牆外卻是實實在在的生活,是一種屬肉體的滿足,當你饑餓得兩腿再無力舉動,口渴得嗓子要冒煙時,吃一碗涼皮,喝一杯冰茶,那種快感和愜意頓時會浸透全身。但剛剛填飽肚子,你又會覺得他們是多麼低俗和粗魯,到處彌漫著銅臭味兒,連乞丐手裏的那隻鐵碗,也被這味道浸黑了。於是,我馬上向紅牆內逃去,去那裏找一份寧靜,找那失落的過去,找那讓我的人格魅力高貴起來的東西,我徘徊,我尋覓,我獨自走在那條開滿紫荊花的校道上,或坐在綠樹環擁的小湖邊,看水中的荷葉,遊來遊去的金魚,看自己的影子在月光中跳躍,在水麵上搖曳,我會把那種湧動的激情化作文字寫在筆記本上。隻有這時候,才知道自己是個作家,那潛伏在心底的靈感像一朵盛開的蒲公英,毛茸茸的蒲公英宛如無數個小翅膀,在風中自由地飛翔。”

這牆內牆外,其實就是現代人的肉體生存與精神飛翔的象征,作家郝秀琴就在這兩個層次上掘進著自己,於是有了這部一個羊城漂泊者肉體生存與情感經曆的記錄。

三、她經曆了很多,所以她選擇了挑戰。因為她經曆的是學者投給這個時代中國的疑問目光,在國人為肉體的安居房子祖孫三代人奔波忙碌的今天,國際上帝學者的疑問卻是“你們,心安何處?”,具有喜劇效果的是,作家郝秀琴這種羊城漂泊者肉體生存與情感經曆體驗的緣起,正是為了供自己考上中山大學的兒子完成學業而必須如此的無奈之舉。

於是她開始了非人的生存體驗,從居無定所,到保姆生存;從安利直銷到教育招生;從新華保險到文化傳播公司零底薪打工。這些付出與收入的不成正比,在作家為了顏麵而閃爍其辭中,我們可以窺見這種生存舉步維艱的辛酸、苦痛和恥辱,伴隨著身體奔波的同時,也煎熬著靈魂。這種痛徹讓人在一個個絕望中邁進。接收、忍受、自決的選擇都是自由的選擇,除此之外再無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