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偏癱的輔助治療(1 / 3)

一、偏癱的體外反搏 體外反搏是利用輔助循環裝置在心髒舒張期的短暫時間,通過氣囊由遠而近的充氣,將四肢體循環的靜脈血流擠向心髒,起到增加冠狀動脈、腦動脈血流量的治療作用。

(一)治療機理

有增加四肢靜脈回心血量的功能,有增加腦動脈血流量,改善心腦動脈缺血缺氧狀況的作用。通過該療法治療能促進側支循環的建立,從而達到緩解腦血管性偏癱及其他神經症狀的治療效果。

腦血管阻塞性偏癱病人,由於血管自身調節障礙,使用該輔助循環裝置治療後,腦血流量顯著增加,能使腦動脈阻塞的相應區域的受累腦組織供血供氧明顯改善,從而加快了腦功能及癱肢運動功能的恢複進程。

(二)適應證

(1)臨床常用於腦血栓性偏癱,腦腔隙梗塞性偏癱,腦栓塞性偏癱及腦短暫缺血性偏癱的治療。用於腦血管阻塞性偏癱恢複期治療的有效率達90%以上,尤其對短暫性腦缺血性偏癱的治療效果更為顯著,其顯效率達80%以上。對腦血管阻塞性偏癱的顯效率達60%以上。

(2)臨床對伴有高粘滯血症的腦血管阻塞性偏癱的治療更為適宜,經治療後,血粘度隨壓力的增加及血流速度的加快而降低。

(3)臨床對治療冠狀動脈供血不足伴有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引起的頭昏、眩暈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三)禁忌證

(1)有心肌梗塞、腦出血或出血性腦梗塞者。

(2)有其他出血傾向者;

(3)有顯著高血壓,血壓在21.3/13.3kPa以上或有心髒瓣膜閉鎖不全者。

(4)有皮膚病、靜脈曲張、食道靜脈曲張或骨盆骨折等病者。

二、偏癱的光量子血療法

光量子血療法也叫紫外線照射充氧自血回輸療法。該療法是將病人一定數量的靜脈血液經一次性滅菌裝置抽出,並經固定頻率的紫外線照射、充氧後回輸給患者本人,以達到稀釋血液粘稠度改善腦缺氧,減輕腦血管阻塞性偏癱及其他神經症狀。

(一)操作方法

(1)肘靜脈常規消毒後穿刺,並保護好穿刺血管,避免多次更換部位,選用1次性滅菌輸血器、塑料罐(袋),將輸血器插管頭牢固的插入滅菌塑料罐接頭處,當血液流入無菌一次性塑料罐內,與備好的4.56%枸櫞酸鈉20ml抗凝保養液搖均勻即可。

(2)成人1次采血200~250ml,兒童100~150ml,或每公斤體重3ml,然後將盛有血液的無菌塑料血罐放於血療機上,打開並接通氧氣管,以每分鍾充氧5~8L速度即可,並給予紫外線照射。照射時間10分鍾,充氧時間15分鍾,然後關閉氧氣桶開關。

(3)照射充氧後的血液,可見由紫黑色轉變為鮮紅色,若顏色變化不明顯,多係充氧效果不好,應再延長充氧時間5分鍾,並將血液即刻回輸給病人,不必加氟美鬆、氯丙嗪等抗過敏藥,一般2天1次,10次為1療程。

(二)治療機理

(1)紫外線有一定能量,遇氧後可產生臭氧並與血液中的化合物產生臭氧化合物,紫外線光量子作用於紅細胞後,能使攜氧能力顯著增加,氧合速度明顯增快,5分鍾即可達到最高氧飽合度94%~98%,且能保持一定時間。

(2)紫外線照射充氧後,紅細胞生成活躍,能使血小板誘導的血栓受到抑製,並能使纖維蛋白原溶解度上升,膽固醇水平下降等。

(3)治療後可使血漿纖溶係統發生明顯變化,活化纖溶酶,抑製凝血因子,從而達到稀釋血液防止血栓形成的治療作用。此外,對血液中的病原微生物有直接殺滅的功能。

(三)適應證與禁忌證

(1)該療法適應證較廣泛,但就心腦血管病方麵,主要用於腦血管阻塞性偏癱,如腦血栓偏癱、腦栓塞性偏癱、腦腔隙性輕偏癱、腦短暫性缺血偏癱急性期與恢複期的治療,能獲得顯著療效,且對短暫性腦缺血性偏癱療效更為理想。

(2)對椎基底動脈供血不適伴有冠心病患者,出現的頭昏頭暈療效顯著,對高脂血症、高粘稠血症亦有明顯的療效。是治療高脂血症、高粘滯血症的一種理想療法。

(3)有加快腦功能及癱肢運動功能恢複速度的作用,有促進腦血管阻塞性偏癱患者意識障礙好轉的治療作用,並有緩解腦動脈硬化,改善腦萎縮的功能,同時對腦血管缺血缺氧所致的失眠、記憶力減退、頭痛、眩暈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4)嚴重的心肺功能不全及對紫外線過敏者,應慎用。

三、偏癱的血液稀釋療法

血液稀釋療法是用紅細胞壓積作為指標,人為地使紅細胞壓積下降,達到降低血液高粘滯狀態、改善腦血管阻塞性偏癱及其他神經症狀的一種療法。

(一)治療機理

紅細胞壓積與血粘度之比常作為氧運轉能力的指標,人在正常靜止狀態下,氧利用能力最適宜的紅細胞壓積為30%~40%,35%為腦心及其他組織供氧最低指標。紅細胞壓積愈高,血粘度升高愈嚴重,血流速度減慢就愈顯著,血流量也就愈低,從而更加重了血液的高粘滯狀態,故易促進腦血管發生阻塞,造成偏癱等病症的出現。

血液稀釋治療後,通過減低血液粘度,增加側支循環中的腦血流量,改善和縮小腦組織損害,達到治療腦血管阻塞性偏癱的目的。

(二)血液稀釋依據

(1)紅細胞壓積從45%降至30%時,其血液粘度及外周阻力可降至1倍,紅細胞壓積為30%時,心輸出量增加20%,紅細胞壓積越低,心輸出血量越增加。相反,若紅細胞壓積增高,心輸出血量則下降。紅細胞壓積為50%時,心輸出血量下降為正常值的75%;紅細胞壓積為60%時,心輸出量下降為正常值的60%。總之,紅細胞壓積指標對臨床稀釋療法的應用,具有指導價值和判斷治療效果的意義。

紅細胞壓積在38%~41.9%者,20分鍾內靜脈放血250ml,同時輸入等量的低分子右旋糖酐,4小時後重複輸入低分子右旋糖酐250ml。

(2)治療2天,細胞壓積仍大於38%,則可再行放血和輸入等量的低分子右旋糖酐,若小於38%則不再放血,但以後每天輸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連續維持1周左右即可。

(3)紅細胞壓積在42%~50%者,在30分鍾內放血500ml,同時輸入等量低分子右旋糖酐。

(三)血液稀釋方法

(1)高溶量稀釋法:即在不放血的情況下,給予血液稀釋治療,常用的液體有6%羥乙基澱粉、低分子右旋糖酐。它們不但是一種血液稀釋劑,並有減少血小板粘附性、聚集性和降低紅細胞聚集性的功能。

由於血稀後總的血容量高於正常,因此有利於改善側支循環,但有加重心腎負荷的不良作用,故心腎功能不全者慎用。

(2)等容量稀釋法:是在動脈放血的同時,補充相等量的稀釋液,即從肘靜脈放血300至700ml,一般采血1~2次,采血的同時輸入6%羥乙基澱粉500~700ml,3天後回輸自體血漿,血稀後不用膠體液,注意觀察1~2周。

(3)低容量稀釋法:即在動脈放血的同時,補充稀釋液大於放血量。

一般常用的是等容量稀釋法,且在治療24小時內症狀即有改善。

(四)適應證與禁忌證

(1)該療法主要適用於急性腦血管阻塞性偏癱的治療,如腦血栓性偏癱、腦栓塞性偏癱、腦腔隙梗塞性偏癱、腦短暫缺血性偏癱。急性期伴有高粘滯血症、高脂血症者療效更為顯著,具有療程短、安全可靠、療效確切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