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偏癱的直接病因與間接病因
(一)偏癱的直接病因
1.腦血管性
見於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腔隙性腦梗塞、腦血栓形成、腦栓塞、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腦靜脈與靜脈竇血栓、腦動脈炎等。
2.腦占位性
見於腦腫瘤。
3.腦及腦膜感染性
見於乙型腦炎、病毒性腦炎、病毒性腦膜炎、腦脊髓膜炎、結核性腦膜炎、腦膿腫、腦囊蟲病等。
4.腦外傷性
見於顱腦外傷、如腦挫裂傷、外傷性顱內血腫。
5.先天性
嬰兒大腦偏癱,腦穿通畸形。
6.脫髓鞘性
多發性硬化,如視神經脊髓炎等。
7.脊髓病變性
脊髓外傷,脊髓高位腫瘤。
8.其他
高血壓腦病、癲癇發作後偏癱、癔病等。
(二)偏癱的間接病因
1.腦血管本身異常
(1)腦動脈硬化:發生腦動脈硬化,多為腦頸內動脈,椎基底動脈,大腦前、中、後肌彈力型動脈,亦可是白質內的深穿小動脈,腦動脈硬化是造成腦動脈管腔阻塞或管壁破裂的主要病因。病變的特點是受累的內膜脂質沉著,引起內膜增生及內膜與中層的逐漸退化、鈣化,造成腦動脈壁的彈性降低,管腔變窄而導致腦血管阻塞或破裂,發生偏癱。臨床有70%腦血管性偏癱伴有動脈硬化。
(2)高血壓:對腦血管有機械性損害,影響血管壁的通透性及營養,對腦動脈硬化形成和發展有促進作用。高血壓早期主要是全身微小動脈的痙攣,長期的高血壓可使血管壁缺氧,呈現透明樣玻璃變性、造成血管壁彈性纖維樣增生,以及管壁變厚、管腔變窄。收縮壓或舒張壓的初期升高可促進腦動脈硬化形成,收縮壓顯著增高而舒張壓不高,脈壓差增大,表明已存在顯著的動脈硬化症。高血壓病隨著血壓的不斷增高、時間的延長、動脈硬化程度也成正比的梯形加重。高血壓不但可造成和加速腦動脈硬化的發生與發展,更重要的是可導致阻塞性和出血性腦血管性偏癱的發生。腦出血性偏癱患者93%有高血壓病史;腦血栓性偏癱患者86%有高血壓病史。
(3)腦動脈瘤:為蛛網膜下腔出血造成偏癱的常見原因。多在情緒激動、勞累、排便用力、高血壓或一時性血壓升高時發生。腦動脈瘤多為囊形,一般直徑小於1cm,主要分布在基底動脈環分支處,約80%~90%在動脈環的前半部,一旦破裂,血液很容易進入蛛網膜與軟腦膜之間的腔隙內,造成偏癱或輕偏癱。
(4)顱內動靜脈畸形:顱內動靜脈畸形多發生在大腦、脊髓,以大腦頂葉較為常見。常在急躁、用力時造成血管壁破裂,血液流入蛛網膜下腔或形成腦內血腫造成偏癱。其次為頸內動脈與椎動脈的先天性異常,一側頸內動脈或椎動脈的先天性狹窄,是一過性腦缺血或腦阻塞性偏癱的原因之一。椎動脈的扭曲或異位易造成頸部活動時供血量減少,從而發生輕偏癱。
(5)腦血管炎:動脈或靜脈壁的炎症,是導致腦阻塞性偏癱或出血性偏癱的重要原因。常見的因素有:①感染性腦動脈炎、如化膿菌、結核菌、真菌等引起的特異性腦動脈炎。特別是結核菌所致的感染,常造成動脈周圍炎或全動脈炎,導致腦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彈力纖維壞死,造成腦阻塞性或腦出血性偏癱。顱內的腦膿腫,海綿竇炎、扁桃體炎、咽後壁膿腫,易引起臨近腦動脈炎、病毒性腦動脈炎等。鉤端螺旋體病易侵犯兒童腦血管,病原體進入血腦屏障形成腦動脈炎,使腦動脈管腔狹窄造成阻塞性偏癱的發生。②膠原性腦動脈炎,如結節性腦動脈炎、風濕性腦動脈炎以及係統性紅斑狼瘡、無脈病、硬皮病等,易引起腦動脈炎。尤其是風濕病可導致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造成以內膜增生為主的動脈內膜炎或侵犯動脈內、中、外膜的全動脈炎。使毛細血管變扁,管腔狹窄,管壁粗糙不平,血管周圍出現炎性細胞浸潤、水腫,並逐漸使管壁纖維硬化或玻璃樣變性、壞死。此時最易在其他因素參與下出現腦血管滲血或片狀出血或血管阻塞,造成偏癱的發生。③非感染性動脈炎,如顳動脈炎、放射性腦動脈炎、肉芽腫性脈管炎、血栓阻塞性脈管炎等,均易引起腦動脈炎,從而導致腦血管阻塞性或出血性偏癱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