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和山城重慶、蓉城成都、春城昆明一樣,武漢市也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別致的名字——江城。其原因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在武漢遊玩,與史郎中在黃鶴樓上飲酒,邊飲酒邊欣賞音樂,喝到了興頭上,李白詩興大發,於是題下一首詩,詩名叫做《與史郎中飲聽黃鶴樓上吹笛》。詩是這樣寫的:“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武漢人非常喜愛“江城五月落梅花”中的“江城”這一佳名,於是自號為江城人。
大標:辛亥首義 江城武漢
標:刻錄曆代名人那些事兒
這是一串古樸的景點名,有的已經譽滿天下,有的還默默無聞。
詩仙李白:放鷹台上起詩興
月底,外地一亦師亦友的前輩致電小彭,稱要到漢小住,還想四處轉轉。末了,他又特地交代,不想再看那“四菜一湯”。
最後這句,讓小彭有點為難。所謂“四菜一湯”,乃是武漢的旅遊名勝黃鶴樓、歸元寺、古琴台、省博物館和東湖,多少年來,這都是外地來漢旅遊的保留“菜單”。這次,前輩點了“菜單”外的菜,小彭有點撓頭。
多方請教,在一“文人”的指點下,他安排了另一桌“特色菜”。
頭一站到的是東湖邊的放鷹台。下車一看,前輩一臉茫然:這就一土包,能看什麼啊?
“放鷹台,是武漢市內少有的古文化遺址之一,屬屈家嶺文化。”小彭隨即介紹道,放鷹台遺址為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5000~6000年。遺址上層還發掘出20餘座唐宋時期墓葬。
“關鍵是,大詩人李白曾在此題詩放鷹。”小彭繼續介紹,李白曾客居楚地安陸多年。760年,李白在洪山憑吊李邕故宅後曾來此處放過鷹。而放鷹之事又有兩種說法,一說是見一雛鷹被套住,李白鬆開套子放飛了雛鷹;另一說是李白在這裏觀看放鷹。在李白的詩集中曾有《觀放白鷹》兩首,其一為“寒冬十二月,蒼鷹八九毛,寄語燕雀莫相悼,自有雲霄萬裏高。”有人說即作於此台。
梟雄孫權:白雲千載黃鶴樓
蛇山腳下,與嶽陽樓和滕王閣並稱江南三大名樓的黃鶴樓還是要看的。“事實上,黃鶴樓始於孫權修築夏口城。”據導遊介紹,赤壁之戰後,劉備借荊州,取四川,勢力大盛,卻不肯歸還荊州。東吳大將呂蒙用計殺了關羽,奪回荊州後不久,劉備親率10多萬大軍伐吳,孫權知道戰事不可避免,便在長江邊上依黃鶴山之險築夏口城,並在城頭黃鶴磯上建樓作觀察嘹望之用,這便是最初的黃鶴樓。據許多文獻記載,黃鶴樓的曆史始於223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曆史了。
在黃鶴樓的二樓,也有《孫權築城》的壁畫,再現了當年修建黃鶴樓時的曆史背景。可以說,是孫權為今人留下了這張武漢著名的旅遊名片。
據導遊介紹,唐朝時,黃鶴樓已具規模,使不少名士“遊必於是,宴必於是”。事實上,現在能收集到的關於黃鶴樓的詩詞共有1700百多首。其中最為著名的要數崔顥的《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然而兵火頻繁,黃鶴樓屢建屢廢。最後一座“清樓”建於同治七年(1868),毀於光緒十年(1884),此後近百年未曾重修。
1957年建武漢長江大橋武昌引橋時,占用了黃鶴樓舊址,如今重建的黃鶴樓在距舊址約1000米左右的蛇山峰嶺上。
大師錢基博:居樸園講學11載
在小彭看來,此行最大的亮點是武昌鳳凰山下的曇華林。因此,他將此行的終點放到了這裏。
曇華林,是老武昌的東北角一條街道,全長1200米,是明洪武四年(1371)武昌城擴建定型後逐漸形成的一條老街。
明清時期,這裏曾是湖北全省各縣秀才下榻、苦心研讀備考的地方,是清廷負責地方軍事衙門的所在地,並有以戈甲命名的營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