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1 / 2)

曆史的發展往往出乎當事人的意料。在戰國爭雄中逞強取勝的秦王朝開辟了幅員遼闊的疆土,設置了機構龐大、威猛無比的國家機器,幻想著帝國的基業會萬世不易,但立國15年後,至二世驟然而亡在反秦風暴中脫穎而出的項羽完成了摧枯拉朽的驚世業績,他火焚秦宮、分封諸侯,在秦帝國的一片廢墟上建就了顯赫的西楚霸業,沒料到四五年之後就演出了霸王別姬、烏江自刎的悲劇。秦泗水亭長劉邦因罪錯而逃之碭山,卻被秦朝縣吏在事變中推舉為沛公,正是這位沒有文韜武略、常常敗績鴻溝的人物,數年之間,成了一統江山的大漢皇帝,開始重新續寫了民族的曆史。從個人際遇上講,當那些在受盡艱難中奮爭半生的韓信、彭越、黥布等正慶幸自己稱王一方、功成名就之時,未料到卻成為王朝的刀下之鬼。那位剛剛嚐到做皇帝之貴的劉邦占有天下、君臨萬民,卻常常擔心自己的骨肉之失,最終無法保護自己的心中至愛,等等。

“青史憑誰論是非”,相信古今中外的人們都麵臨意料之外的事件,生活中的人們也許都是某些現實事件的迷惑者。人們為了打破迷惑、增強預料,總是喜歡對那些業己定局的或既往的曆史懸疑事件給予解讀或重新嚼味,這不僅僅是人類對自己認知能力的表白和顯示,也是通過對這類費猜事件的追因溯源、探根究底,以期發現社會曆史事態變化的內在必然性,以增強對現實事態的預料。從這一意義上來說,後來的人是幸運的,他們有更多的理論和方法,有反思曆史的更大的時代空間,他們的曆史反思往往有貼近時代的親切感和後來居上的優勢。但另一方麵,後來的人也是艱辛的,他們對曆史作反思必須占有更多的資料,必須掌握更多的理論和方法,必須有貼近現實、觀照曆史的更高的立論點。他們的幸運必須靠一部分人的艱辛來換得。

當代中年學人馮立鼇對春秋與戰國時代政治活動作係統論析,並有多部力作出版之後,經過數年孜孜??的潛心研究,近期又完成了《楚漢逐鹿人物正解》,對秦漢之際政治運動作出了係統論析,把上迄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下至前195年劉邦去世這段山河多顛、天旋地轉的曆史,以議論、史評及人物解剖的形式,全景式地展現在人們麵前,顯示出作者力透紙背之功。本著對當代人們認識秦漢之際的政治運動,吸取其中成敗得失的經驗教訓,並從中體認曆史發展演變的某些必然性,都有重要的參考借鑒價值。

觀其全書,在結構上分為“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霸王失手”、“漢王得鹿”、“英雄悲歌”五個部分,按照二十多年曆史的發展過程安排全書的邏輯結構,又在每一部分精心安排能夠體現事理展開的內在邏輯,的確包含著一種新的探索。如第二部分在揭竿而起的陳勝之後安排了“追隨陳勝的諸豪傑”和“響應陳勝的諸豪傑”兩個部分,不僅反映了反秦烈火的盛大燎原之勢,而且反映了反秦隊伍中魚龍混雜的複雜成分,為天下滅秦的客觀性和張楚失敗的必然性提供了合理的史實前提。又如在第四部分,根據事理的展開順序和論析的需要,將得鹿一方的領軍人物劉邦放在該部分的最後,既未傷害對漢軍戰略優勝問題的首先論列,又為楚漢逐鹿找到了一個極具重量的壓軸人物,使全書以對秦皇的分析開篇,又幾乎以對漢祖的論列結篇,首尾照應,自成體係,這些都是作者極具匠心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