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日大移民,不管家在何府何州何縣,都要先集中到洪洞縣去。
洪洞縣賈村有一古刹名叫廣濟寺,寺旁有一棵“樹身數圍,陰遮數畝”的漢槐。明政府在廣濟寺設立了移民登記處,張青峰就是被軍隊帶到洪洞縣大槐樹下集合,等待遷移的。
大槐樹下擠滿人群。有的拖兒帶女,有的扶老攜幼,個個肩挑籮筐,懷揣家當。車馬大道從樹陰下通過,那場景今後恐不再有,見者是人人悲傷,家家哀泣。
“哢嚓!”張青峰手臂上的鐐銬被打開,頗有重量的鎖鏈發出一係列刺耳的摩擦聲落在張青峰腳下。他臉色有點蒼白,渾身衣衫單薄,靴子也破了皮。見鐐銬落地,臉色略有波動,寫滿說不清的表情。或是激動,或是冤屈,總之過了一忽兒就平靜了。
“要不是政府大赦,恐怕你狗頭不保。拿走你的破包裹,好自為之吧!”官差傲氣的很,將破舊的包裹丟給張青峰,撇撇嘴就走。言下之意,張青峰犯的罪估計都能砍頭了。
張青峰接過包裹,忙打開去看,包裹裏露出一個木匣子。木盒施以五彩,上麵有奇怪詭異的雕刻。他見木盒完好,緊張的神情鬆了鬆。轉而,又追上官差叫道:“官差大人,您能不能幫我一個忙?將這包裹交給……”
話還沒說完,就聽官差哼唧一聲:“大爺我忙得很,一邊去!”他將張青峰推倒一邊,橫氣衝天地走了。
張青峰一怔,哀傷四溢。大槐樹枝椏在風中搖擺,恍惚迷離。
聚集洪洞縣的人來自2府、17州、66個縣,沒幾人知道張青峰從何而來?有什麼身世?為何入獄?
秋色中,槐樹葉子還閃著綠光,烏鴉窩高築枝頭,哀淒淒地叫了幾聲,正應了景。
一個小隨從自寺中拿了憑照而出,奔走到張青峰麵前,告知被安排到了冀南地界。小隨從捧著一杯白酒,裏麵加了洪洞縣的霍泉水,捏了一把洪洞土,眼睛紅紅地凝了一眼張青峰懷裏的包裹道:“峰少爺,也真可憐你還記得老爺的事。可是,老爺已經和咱們斷了關係,你忘了嗎?此去……喝了霍泉水,切記鄉土的味道……也切忘張家事端吧!”
張青峰明顯是蹲大獄的,因明政府赦免罪犯,才逃過一死。但,他有隨從接應,看似不像小戶出身。
喝了霍泉水,張青峰雙袖一抖,背向大槐樹“噗通”跪地,深深叩了幾首,轉而起身,帶著隨從動身,踏上古驛道。
這裏北通幽燕,東連齊魯,南達秦蜀,西抵河隴。多批人馬就此分道揚鑣,永生再無相見。
隨著長長的驛道,遷移的隊伍將帶著無數遺憾化為曆史煙雲!
元末明初,戰爭連綿不斷,北方百姓爭相逃亡,一座座城郭為墟,田地荒蕪。永樂初年,情況好轉,朱元璋實行“移民屯田,開墾荒地”的政策,從戰爭破壞較少的五穀豐登之地大量移民,修複經濟。這樣的移民大部隊前前後後走了約230萬人……
時光倏忽一閃,直至清末,幾百年已逝。張西望生活在中原一處叫張家莊的鎮子裏,那就是老祖張青峰和一起遷徙而來的鄉鄰共同建立的鎮子。經曆明清兩朝,幾百年裏,張家一直沒做什麼大富大貴的生意,老老實實地安守著從洪洞遷徙後的家業。
時至民國末,張家後人有三個兄弟,性格卻差異頗大。長子張正山鍾愛權利生意場,次子張正郭不務正業愛美女,老三張正直嘛,可一點都不正直,喜歡惡作劇飛揚跋扈,也仗著自己是個老幺兒,靠著兄長就能過活兒。
張正山是頗有算盤的人,開始養蠶經商賣絲緞掙了筆大錢,依靠商海勢力做了個小鎮長。從明朝大遷移到民國,張家算是做了官。
雖是個小鎮子的鎮長,當時的張府那叫一個土豪。用於建築的木材皆是從外地“進口”的稀有珍寶,鏤刻雕花也都是響當當的大師給做的,更有稀世烏木家具,張正山此刻錢權皆得,輝煌一時。
依靠兄長權勢的兩個弟弟也起了勁兒,老二張正郭的正室身體孱弱沒來及享福,就一命嗚呼。後來,張正郭對正室緬懷了一番,就開始娶了一房又一房,納了一妾又一妾。
而張正直這個老幺兒花天酒地從來就不缺,但對於娶妻納妾不感興趣,反而組織手下養獵犬,在後花園裏弄了枯草做成草人,一排排列好隊,訓練惡狗咬人。沒事的時候,他就坐在街頭擺上桌子嗑瓜子,放狗,看狗咬路人。這真真兒是一個頑劣不羈的惡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