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座小山村,坐落在大山中的盆地之上。這裏居住的人都是姓劉的,村裏的人就幹脆叫它劉家村。在村東麵是村子附近最高的山,山上種滿了梧桐樹,村裏的老人經常說,這座山上麵有著一隻鳳凰,據說先祖就是追隨著鳳凰才到此處定居的,此後先祖便將這座山命名為棲鳳山。
在山上有著一間破舊的道觀,這間道觀滿是塵埃,觀內的三清神像甚至都有些殘破,供桌上也滿是灰塵。香爐內沒有一點香火的痕跡,有些香爐甚至被打破了,也有一些小神像被打碎。觀內雜草叢生,道觀門口上的匾額也已殘破不堪,依稀以可以看見上麵寫著“三清道觀”。從道觀門口向內望去,所入眼的,盡是蕭條。
這座道觀是村裏人的一個“悔”,這是一間有著幾百年曆史的道觀,它抵擋住了歲月的侵襲,卻沒能撐過那個動蕩的年代。那時村子中的人尋不到可以批鬥的人,村裏幾個年輕人商量了一下,決定把目光放在這座道觀上麵。那一天,村裏的人拿著鋤頭,湧入了道觀之中。看見東西就砸,最後道觀裏的老道長遣散了道觀裏的人,自願的跟著村裏人走了。這一走,就再也沒能回來。道觀也隨著落敗了起來。
動蕩的年代過後,村裏的老人們也曾提議過要修繕道觀,但無奈沒有一位有道行的道長來主持道觀,當初道觀中的人現在也不知所蹤,最後隻好作罷。
這一天,這座村子迎來了一個外人,不準確來說是兩個,一個道長帶著一個嬰兒來到了這裏。這位道長雖是滿頭白發,臉上卻很難找得到一絲皺紋,但是他卻透出一種飽經滄桑的感覺,外人見了,都會有一種養生有道的感覺。隻見他時不時望著懷中的嬰兒,喃喃自語,依稀可以聽見“命”,“注定”的詞語。
他到來時,村裏的小孩們正在村頭玩耍。或許是村子中有很長時間沒有外人過來了,孩子們都好奇的看著他。
道長微微一笑,向著最大的孩子問道:“你好啊,孩子,你知道你們的村長在哪裏嗎?”聲音之中,也有著一種滄桑感。
孩子愣了愣,似乎有些驚訝。不知是驚訝於他的聲音,還是驚訝於他的問題。不過隨後孩子反應了過來,指了村子中的一座房子,說:“我們村長就住那裏。”
道長道了聲謝,就向村裏走去。而那孩子看了看他的背影,想了一下,搖了搖頭,轉身加入小夥伴的玩耍的行列之中。
道長徑直走向村長的家,村子並不大,不到一會就到了。這時的村長正要去田裏勞作。看到道長迎麵向他走來,心中不禁有點好奇,便問:“這位道長,您是?”
道長打了個道揖,說道:“你好,貧道清平,來此是想見你們村裏的村長。”村長仔細的打量了一下他,發現他渾身透出一種難以言明的氣勢,給人一種如沐春風地感覺,假如一定要描繪出來的話,也隻有道家風範可以形容。便問:“道長,您好,我就是這座村子的村長,您找我有什麼事呢?”
道長作了個道揖,說道:“貧道乃是一名遊方道士,今遊曆到此寶地。見此地景象頗佳,希望能向貴村乞求一地,在此修一草廬,潛心修道。不知村長意見如何?”
村長麵露難色,畢竟村子是在盆地之中,本來居住和耕種的地方就少,現在要送一塊地給這位道長,村裏人是絕對不同意的。雖然他是村長,但總要考慮下村民的意見。所以語氣不禁有些推辭,“這…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