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12月31日—1955年8月29日)
洪深,中國話劇和電影導演、劇作家、戲劇理論批評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中國現代話劇的奠基人之一。
1894年12月31日,洪深出生在江蘇武進一個官宦世家。洪深自幼愛好文藝,1912年考入北京清華學校,在校期間熱心新劇活動。1915年,創作第一個有對白的劇本《賣梨人》,從此走上戲劇創作的道路。1916年夏天,洪深赴美國留學。進入俄亥俄州立大學學燒磁工程,但選修了許多文科課程,並繼續編戲、演戲。1919年考入啥佛大學G.P.貝克教授主辦的戲劇訓練班,成為中國第一個專習戲劇的留學生。1920年,洪深結束學業,到紐約參加職業劇團演出,並向美國觀眾介紹了中國傳統戲劇的演出形式。
1922年春,洪深回到上海。1923年2月,上演了他回國後的第一部劇作《趙閻王》。9月,加入戲劇協社,並任排演主任。洪深在戲劇協社進行了一係列重大的藝術革新建立了正規的導演製,實行嚴格的排練;實現了男女合演,打破文明戲男女不同台的陋習;舞台布景也作了改革,由原來彩畫在布片上的平麵景,改為用硬片製作的立體布景;燈光解決了晝、夜、明、暗的區分,能按時間,氣氛的需要來變換。1924年4月公演的《少奶奶的扇子》,為革新後第一次完整的藝術實踐,將“五四”以來所倡導的歐洲現代話劇具體展現在了中國舞台上。洪深在戲劇協社的實踐活動,使得正處於由文明戲向現代話劇過渡的中國話劇完成了曆史性轉化,洪深在中國話劇史上的地位也由此確立。
洪深自1922年起兼做電影工作,1925~1937年任明星影片公司編導,寫出了中國第一部較完整的電影文學劇本,並引進有聲電影技術。洪深還參加並領導過複旦劇社、南國社,先後在複旦、暨南、山東、中山、廈門、北師大等大學任教。1930年,洪深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左翼戲劇家聯盟。至1932年,洪深相繼寫出了反映江南農村農民生活與鬥爭的農村三部曲:《五奎橋》、《香稻米》、《青龍潭》。“七·七”事變之前,洪深積極從事國防戲劇活動,寫出了一些以抗戰為主題的獨幕話劇,如《走私》、《鎢》、《鹹魚主義》(與沈起予合作)等。抗戰勝利後,洪深因反對國民黨發動內戰,遭到迫害。1948年冬,洪深輾轉進入解放區,1949年2月抵達北平,5月即赴蘇聯參加第一屆世界和平代表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洪深曆任文化部對外文化聯絡事務局副局長、國務院對外文化聯絡局局長,1954年被選為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副會長、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5年8月29日,洪深在北京逝世。
洪深一生創作、編譯了38部活劇劇本,作品基本取材於現實生活,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洪深在話劇實踐的同時著有大量理論批評著作,如《電影戲劇表演術》(1934年)、《電影戲劇的編劇方法》(1935年)、《戲劇導演的初步知識》(1943年)等專著,開拓了中國話劇的理論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