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6章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 / 1)

(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奧地利醫生、精神病學家,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影響20世紀最大的思想家之一。

1856年5月6日,弗洛伊德出生在摩拉維亞洲弗賴堡(現屬捷克斯洛伐克)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弗洛伊德3歲時全家遷居維也納。青年時代的弗洛伊德對一般的哲學和人道主義問題很感興趣,但是他覺得必須有一種嚴格的科學訓練來約束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因此,他於1873年進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學習,並對腦神經等進行了科學研究。1882年後,弗洛伊德進維也納醫院當了一名住院實習醫生,在醫學的各個方麵都得到了充分的訓練。在醫院工作結束的時候,弗洛伊德獲得了一筆獎學金並到巴黎旅行,跟隨著名的神經病學家讓·馬丁·沙可學習,興趣由臨床神經病學轉到了臨床精神病理學。1886年春,弗洛伊德以神經病學家的身份私人開業行醫。1900年,《釋夢》一書出版標誌著精神分析理論的正式創立。1938年,納粹入侵奧國,弗洛伊德被迫移居英國,1939年9月23日逝世於倫敦。

弗氏精神分析學說主要包括無意識理論、人格結構學說、關於本能的理論、神經症理論以及對文化和文明的看法等。《夢的解析》是弗洛伊德最重要的著作。在弗洛伊德看來,人的心理分為意識和潛意識兩個部分,其中潛意識是主導方麵,隻有了解了潛意識的活動才能探訪到人的內心世界,而“對夢的解析,是通向關於潛意識精神活動知識的平坦大道”。弗洛伊德認為,夢是(壓抑或抑製的)願望的(隱蔽的)滿足,夢是充滿意義的,並有某種象征性。夢作為一種心理活動,同樣也表現在清醒的生命狀態、病理狀態和文藝創作過程中,隻不過是一種特殊的思想方式而已。夢是人的理性放鬆之後的產物,常人平時壓抑的本能衝動在夢中可以獲得充分的鬆弛。在《夢的解析》中,弗洛伊德又將人類精神活動分為本能衝動、自我、超自我三個部分。其中本能衝動最重要,而性欲則是一切欲望和衝動的根本,全人類在文化(包括藝術、法律、宗教等)上的成就,都是性欲本能發展的結果。當“本能衝動”、“自我”、“超自我”三者處於合理的和諧狀態時,個人的精神狀態就得到良好的調整,人就心情愉快。該書出版後隨著精神分析學派的傳播、發展,曾轟動一時,它的思想對文學藝術、曆史和宗教均有重要影響。

弗洛伊德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創立的精神分析理論,是現代心理學的奠基石。弗洛伊德的思想已經深深地滲入了西方文化,並衍生出了各種不同的心理分析療法。更為重要的是,他的思想還深刻地影響了一批藝術家、作家、立法者、教師等文化人的思維模式和行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