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北朝唐代胡騰舞漫談(3)(1 / 3)

答:在中原出土的北朝考古圖像資料中,隻見男子獨舞者,不見女子獨舞者。女子獨舞者多見於唐代,又多見於敦煌佛教石窟壁畫這一特殊環境中,這樣的事實和區別特別值得注意且耐人尋味。時代相距不遠,而區別甚大,不像是一種舞蹈的源流關係。將詩文提供的兩種舞的特點與考古資料相結合分析,將男子獨舞者與胡騰舞聯係起來,將女子獨舞者與胡旋舞聯係起來,看起來似乎更為合理,也更接近實際情況。

問:您是說,女子獨舞與胡旋舞有關,而且見於唐代,那胡旋舞和胡騰舞傳入中國的時間是不是也有先後順序?

答:兩種舞的傳入時間據資料看並不相同,將上述考古實物資料按時間順序排隊,可見是胡騰舞先傳入中原的,具體時間是北魏遷洛前,證據是前文所引平城遺址中出土的石硯圖案上,已經有了胡騰舞的形象。胡旋女傳入的時間,有學者根據比較令人信服的史載,研究出可能早到北周輧輶訛,可見比胡騰舞傳入時間略晚。《北史》和《北齊書》中記載當時有人善跳“胡舞”,如《北史.魏收傳》:“收既輕疾,好聲樂,善胡舞”;《北史.祖 傳》:他被武成皇帝“擢拜中書侍郎,帝於後園使彈琵琶,和士開胡舞,各賞物百段”輧輷訛。和士開、魏收等人跳的是何種胡舞?史書中沒有更詳細的記載,根據前述胡騰舞的特點,又據史書中所記和士開、魏收等人都為男子,用琵琶伴奏,所處時代又是胡騰舞圖像出現最多的北齊來看,他們跳的胡舞極可能是粟特的胡騰舞。

問:北魏時胡騰舞已經傳入中原,而且還是達官貴人喜愛的一種形式,那胡騰舞主要是供人欣賞呢? 還是自娛?

答:我將胡騰舞圖像粗加分析,感到胡騰舞圖像大致可以分為兩北朝唐代胡騰舞漫談 第五章類:一類是表演為主的,如虞弘墓石堂後壁正中宴飲圖中的舞蹈者,雖然很規範,有樂有舞,但這是為了表演,供別人欣賞的。類似的其他宴飲場合的舞蹈圖像,也都有這樣的表演性質。另一類是自娛為主的,最典型的就是前述甘肅省山丹縣文物館收藏的胡騰舞銅俑,一個粟特人頭戴尖頂帽,身背酒葫蘆,單足立於一個象征圓氈的覆蓮盆上,一邊跳著胡騰舞,一邊手握一隻來通送向嘴邊,身體東倒西歪,一幅酒後即興起舞、自娛自樂的景象。相似的人物俑在紐約的個人收藏家手裏也有,說明當時這種舞蹈的確有相當的廣泛性。

問:既然說胡騰舞中表演和自娛的因素都有,而且還與酒有關,那舞者多是醉胡騰形象,樂者是不是也要酒至半酣方盡興?

答:樂者是否也要飲酒,沒有可資考證的證據,但是按人情常理講,存在多種可能,大概要因人而異。

問:我還有個疑問是,胡騰、胡騰,是不是隻是胡人的舞蹈? 漢人會跳胡騰舞嗎?

答:這關係到文化的相互滲透性和漸進性問題,將北魏至唐代的有關實物資料排隊分析,可見胡騰舞的舞蹈者起初都是入華粟特人,後來胡騰舞逐漸傳播到漢族中,如《北史》記載的魏收,就是一個漢人。另外就西安西郊陝棉十廠唐壁畫墓胡騰舞情形分析,畫麵中的舞蹈者和樂隊成員全是漢族人形象,《宋史.樂誌十七.教坊條》記載的兒童“醉胡騰隊,衣紅錦襦,係銀,戴氈帽”,可能都是漢族人。這些事例說明,隨著時間推移,胡騰舞已經在漢族人中間廣泛流傳。

問:那唐朝的韶華盡逝後,還有人跳胡騰舞嗎?

答:五代時還流行胡騰舞,在陝西五代馮暉墓甬道彩繪浮雕磚上輨輮訛,竟有6個跳胡騰舞的形象,均腳下有氈。另在該墓的一塊線刻磚圖案上,也有這樣一個跳胡騰舞者;在該墓西側室中部,還出土了一個跳胡騰舞者的鎏金銅像,這些表演者多數是漢族人服飾,有的是漢族人相貌,有的深目高鼻多髯,可能不是漢族人。不論如何,都可以證明,在五代時,胡騰舞還在流行。在唐以降的宋遼銅器、玉器圖案中,也有胡騰舞形象,且在逐漸漢化,以後還有了兒童跳胡騰的圖像輨輯訛。

值得注意的是,給胡騰舞伴奏者,以往都是男性,但在陝棉十廠唐墓壁畫和馮暉墓彩繪浮雕磚畫麵中,給胡騰舞伴奏者,還有幾個女性,這大概都算是流傳過程中的變化吧。

問:的確,任何事物都有發展盛衰的過程,我們現在還能恢複胡騰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