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中古並州及外來文明(3)(1 / 3)

黃河中遊兩岸,分布著許多入華粟特人,近年發現的西安北周安伽墓(2000年發現){42}、西安北周史君墓(2003年發現){43}、西安北周康業墓(2004年發現),都出土有石質的葬具,上麵雕刻著成組的反映粟特人生活風情的圖像,特別重要的是,幾座墓都有墓誌或題刻,清楚記載了墓主人的國籍家世和埋葬年代。安伽墓、史君墓、康業墓,分別是中亞安國、石國與康國的粟特人墓葬。

平城、晉陽的外來文明

文明碰撞接觸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血與火構成的戰爭,有的是互惠互利的商貿或者其他和平方式,有時候兩者混織一起。

工 藝

並州的外來文明內容很多,其中一項是外來的先進工藝,典型例子如《魏書.西域傳.大月氏國傳》記載的“世祖時,其國人商販京師,自雲能鑄石為五色琉璃,於是采礦山中,於京師鑄之。既成,光澤乃美於西方來者。乃詔為行殿,容百餘人,光色映徹。觀者見之,莫不驚駭,以為神明所作。至此中國琉璃遂賤,人不複珍之”。這條珍貴史料,不僅僅記載了大月氏人在平城經商之事,還記載了他們把大月氏生產玻璃的工藝與技術傳到中原,中原從北魏起就有了自己的玻璃生產作坊,開始成批生產,市場上很多,致使此後“中國琉璃遂賤,人不複珍之”。

金銀器

在北朝墓葬中,常可見到來自西方的器物,上世紀在大同還出土過許多外來金銀器,如大同電焊廠北魏墓群內曾出土了來自波斯的琉璃碗和鎏金刻花銀碗各一件。大同小站村花疙瘩台北魏墓,也出土過波斯的鎏金銀盤和高腳杯等{44},鎏金銀盤高4.1厘米、口徑18厘米、圈足直徑4.5厘米、高14厘米。盤中央用錘揲法錘出一幅狩獵圖,畫麵中是一伊朗臉型的中年男子,深目高鼻,卷發長髯,頭戴冠,耳、項飾瓔珞,著緊身衣服,手執長柄武器,周圍植物叢中有三頭野豬。顯然,這些器物,都是經過絲綢之路傳來的。

日常用品

隨著胡人的湧入,一些外來的日常用品也得到了漢人的喜愛,如胡床、茵褥等,漢代後期已經出現,並得到上層社會的喜愛,《後漢書》誌十三《五行誌一》記載:“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貴戚皆競為之。”到北朝時,隨著入華胡人數量的劇增,《漢書》中所載的胡帳、胡床等更加普遍,具體實物也在北朝墓葬中出現了,如在太原北齊徐顯秀墓葬壁畫中,就有關於這些日用品的畫麵。在徐顯秀墓室西壁的壁畫中,有一群女扮男裝的侍女,其中一人左肩扛一胡床(即現在所謂的“馬紮”),其身後一人為壁畫所繪人物中最矮的女扮男裝者,身高1.42米,腋下就夾著一個茵褥。茵褥在《洛神賦圖》中也有,唐代已經普及,在李鳳墓壁畫及李壽墓石槨線刻圖中均有,僅李鳳墓壁畫中就見有幾個,也是挾在侍從腋下,或搭在手臂上,有人稱此為衾綢,孫機先生指出是茵褥,“作對折狀,此物可墊於坐處”{45}。

在徐顯秀墓壁畫中,還有許多明顯的外來因素,墓室西壁壁畫正中為一紅色駿馬,挺立於人群之中。馬頸下掛一纓子,為藍色豎條紋,是薩珊風格,一望而知源自絲綢之路。

壁畫中侍女長裙上,還有類似的聯珠紋對獸、對花草圖案等,都是西來的日常生活用品,這種帶聯珠紋的紡織品,就是所謂的波斯錦。墓室東壁的牛車後有一內著白色長裙的侍女,裙邊飾有花瓣,裙上飾有聯珠紋,聯珠紋內有一頭戴蓮花冠的人頭像,這也是域外流行的圖案。這些外圈為聯珠紋,內為人頭像的紋飾,在伊朗也出土過。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徐顯秀墓中,出土了一枚形製複雜的藍寶石戒指,由黃金戒托、戒指環與藍寶石戒麵組合而成,重約為23.443克。

藍寶石戒麵被鑲嵌在黃金戒托表麵中部,圖案中一人物頭戴一頂獅首形頭盔,深目高鼻,上身穿緊身圓領半袖衫,下身著緊身褲,腳蹬皮靴,雙手倒提著兩件上有裝飾的杖形器。該戒指圖案中人物造型與衣飾以及指環上的連珠紋、兩獸首相對之形,皆非中原傳統式樣,顯然均來自遙遠的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