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裏鄉上安小區與福州三坊七巷為例
劉鳳錦
一、小區營造
小區營造其基本理念強調:小區之營造需要小區居民全體參與與合作,致力於小區人文、經濟與產業等之發展,促進地區之和諧。更重要的是小區居民以自立自主、自動自發的精神,群策群力,創造出地方各種特色。台灣推動小區發展與文化資產的承續由來已久,從2002年至2004年“文建會”所推動的“新故鄉小區營造計劃”,一直至今日正在推行的“台灣健康小區六星計劃”,都是小區營造的目標。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曾提出對“文化產業”(Cultural Industries)的定義。所謂文化產業其實可以被視為與創意結合的“文化創意產業”。台灣在2000年由陳其南首先提出“文化創意產業”的構想,當時最初的口號是“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並配合小區營造,用來發展地方經濟。而小區觀光結合文化產業與地景,這更是21世紀發展文化產業應思考的方向。
小區之產業發展離不開文化觀光,小區有獨特之文化地景(Cultural Landscape)。近年來,文化地景已經成為國際上廣泛使用的名詞。世界遺產公約(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於1992年正式認定文化地景為文化資產的一類,並列為保護的對象。文化地景包括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多元的互動關係(WHC,2001)。以J.B.Jackson為首的研究者認為所有的地景在本質上都是文化的產物(Ingerson,Alice E)。
文化地景在台灣已經成為文化資產與空間專業者的語彙。例如各縣市之“縣綜合發展計劃”、“小區總體營造規劃”等,均可見到文化地景一詞被用於文化觀光發展、小區營造的相關論述中(侯至人,2003,P.88)。發展文化產業、觀光產業,可以提升小區之經濟收益、活化小區經濟,增進居民之收入。觀光有文化觀光、休閑觀光、保健觀光、體育觀光、會議觀光、探險觀光、商務觀光、朝聖觀光等(Picard,1996,P.164)。文化觀光可以使人增進見聞,提高人文素養,體驗不同文化的旅遊(陳以超,1997,P.13—17)。推動小區文化觀光,可以將小區之曆史文物、名勝古跡、文化藝術、民俗風物等融入觀光活動中,給遊客提供心靈上的滿足,以達到宣揚小區文化地景的目的。
二、台灣小區營造之背景
近年來兩岸的經濟發展,已走向產業轉型的道路,傳統產業麵臨到了夕陽產業的窘境,這是現今經濟出現的問題。小區產業經濟屬於區域經濟的一環,其傳統的產業亦麵臨到轉型的危機。如何改造小區現有的經濟環境,思考傳統產業的沒落與轉型方法,發揮小區所擁有的產業資源與特色,使得原本已經瀕臨消失的傳統產業能夠重新煥發青春以符合消費者的需求,讓產業能夠永續發展。實在需要一些專業技術的人士來研發與推廣的,專業團隊的進駐,還必須要包括技藝的傳承,在小區概念中澳洲的學者蘇.克拉克說:“小區是擁有四種不同的文化資產之地。”(羅秀芝譯,2003,P.150),如此的小區文化資產才能夠真正的流傳下去,而不是演變成為博物館裏展示的技藝產品。
“小區營造”與“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的口號,起初對於上安小區居民來說,是一個既新鮮又亮麗的事物。為了配合“文建會”“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的發展重點,上安小區居民秉持著“針對自己的條件,營造自己的特色”的理念,以小區的三大產業青梅、茶葉、葡萄為主軸,配合各項作物的產期,以“尋春賞梅、夏茶飄香、秋收葡萄”3項產業文化活動為經緯,規劃出“迎千禧再造農村嘉年華”的產業文化活動計劃,於2000年向“文建會”提出“永續家園、小區再造”計劃。當921大地震後重建的第一年,許多村子還在爭吵與等待中找尋重建的方向時,上安小區已昂首闊步地逐步實現夢想,在“尋春賞梅、夏茶飄香、秋收葡萄”3項產業文化活動的操作中,找尋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路。
上安小區位於台灣省南投縣水裏鄉東南端,約當新中橫公路(省道台21線)83.5~86.5公裏間的兩側地段,人口組成以老年人與幼齡兒童居多,對小區的營造發展是一項很大的挑戰。雖然產業的發展能夠讓當地小區創造出許多的就業機會,也可能引進一些財團的介入。至於如何在這兩者之間取得平衡,則賴於專家的研究與規劃。上安小區常住人口約1300人,閩南、客家族群約占各半,族群之間相處和諧。居民90%以上務農,梅、茶、葡萄是小區的三大產業,加上少量的高經濟作物,如香菇、熱帶水蜜桃、甜柿、華盛頓臍橙等,是一個產業多元而豐富的小區。
上安小區本來所有居民都安居樂業、努力過著克勤克儉的生活。然而,1996年8月的賀伯台風,阿裏山地區降下史上最高紀錄2000毫米的雨量,造成下遊上安地區發生嚴重的泥石流災害,多數山坡地往下滑動,地形地貌受到大量破壞。居民有數十人死亡,許多房舍倒塌。盡管如此,上安小區居民仍然樂觀地致力於災後的重建。1999年的921大地震,上安小區又受到嚴重的災害,房屋全倒與半倒數的達10間,緊接著2001年的桃芝台風與娜莉台風,又帶來很大的災害。可以說,5年之間上安小區受到天災的肆虐,對當地居民與產業的打擊之重,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的。
小區營造最重要的發展目標之一,就是產業的發展與當地小區的結合。上安小區的營造是由小區居民自力救濟、自行參與和規劃的,並不像其他小區,都是借由向政府申請之經費通過後,由政府機關派人來為當地小區進行社造的計劃,小區的意見領袖與居民,根本就不能夠參與社造活動。上安小區居民自動自發,參與了整個社造的過程,這也是上安小區之所以能夠在台灣小區營造的規劃當中走出小區的自我風格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