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閩都文化研究會會長練知軒
2006年4月,胡錦濤主席在美國耶魯大學的講演中指出:“一個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著這個民族對世界和生命的曆史認知和現實感受,也往往積澱著這個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行為準則。”這段講話何其深刻地闡述了民族與曆史文化的關係。
三坊七巷作為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重要地理坐標,是海峽兩岸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園,它凝聚著海峽兩岸人民對閩都文化的曆史認知和現實感受。
有史以來,三坊七巷走出了眾多為海峽兩岸人民所共同認可的叱吒風雲、感天動地、彪炳史冊的著名人物:“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則徐,近代啟蒙思想家嚴複,變法維新改革家曾宗彥,清末外交官陳季同,仰天長嘯“君子死、正義盡”的林旭,留下“少年不望萬戶侯”和《與妻書》的林覺民……還有,住在宮巷的首任船政大臣、欽差大臣沈葆楨;住在文儒坊的清朝總兵甘國寶,近代詩人陳衍;住在郎官巷的嚴複的孫女嚴倬雲、嚴停雲,近現代著名書畫家、翻譯家林紓;住在光祿坊的著名作家鬱達夫,詩人劉家謀,教諭周長庚;住在黃巷(閩山巷)的吏部考功司主事梁鳴謙,詹事府少詹事梁上國;住在塔巷的著名文化人楊浚等。他們有的曾在台灣生活過,有的沒有在台灣生活過,但他們都努力以一己之力,為台灣的發展和兩岸的交流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曆史文化名人為我們的城市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他們提示著豐富的城市文化精神,承載著豐厚的曆史文化積澱,凝聚著深沉的情感關注和豐贍的想象空間。記憶,就是文化傳承,它像藝術和詩一樣,永恒地激蕩著人的熱情和想象、愛戀和苦惱,護佑著生生不息的精神家園。三坊七巷的曆史價值是三坊七巷文化的精粹,也是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精神紐帶。同受中華文化熏染又是中華文化有機組成部分的海峽兩岸文化,有著共同的傳統根基、共同的語言文字、共同的民族心理、共同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這種共同的文化根脈源遠流長。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記憶是文化的傳承。本書彙集了海峽兩岸一批關心三坊七巷的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相信這些專家學者對三坊七巷的發展曆史和文化內涵的挖掘,對三坊七巷與台灣情結的解讀,對閩台兩地源遠流長的密切關係的闡述,將有力地促進海峽兩岸文化交流,更好地守護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