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太祖高皇帝四年(公元前203年)
秋,七月,立黥布為淮南王。
……
八月,北貉燕人來致梟騎助漢。
漢王下令:軍士不幸死者,吏為衣衾棺斂,轉送其家。四方歸心焉。
……
項羽自知少助;食盡,韓信又進兵擊楚,羽患之。漢遣侯公說羽請太公。羽乃與漢約,中分天下,割洪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九月,楚歸太公、呂後,引兵解而東歸。漢王欲西歸,張良、陳平說曰:“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楚兵疲食盡,此天亡之時也。今釋弗擊,此所謂‘養虎自遺患’也。”漢王從之。
項羽這時“自知少助”,而且軍糧匱乏,韓信對“三分天下”也沒興趣,率領大軍壓過來了,項羽沒辦法了,向劉邦提出要和談,劃鴻溝為界,以西為漢,以東為楚。為了營造良好的氛圍,項羽還把劉太公、呂後送還漢營。
一看霸王服軟了,劉邦也打煩了,就要答應這個條件。張良、陳平等一起搖頭:“NO,NO,NO!我們已經有了一多半江山,而且諸侯皆附,項羽兵疲食盡,這是徹底消滅他的最好時機,我們如果不乘勝追擊,那就是養虎遺患,就成了可憐毒蛇的農夫了。”
我們發現,劉邦自己的主意一般都不怎麼高明,但是身邊有高人,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行萬裏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高人指路,高人指路不如自己去悟。劉邦一悟,對呀,不能放虎歸山,要將革命進行到底,“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劉邦問左右:“咱接著打?”
大夥一起點頭:“接著打!”
“好,咱就接著打。不過——”
劉邦說的一句話,傳達下去以後,讓漢軍全體官兵感動得個個淚流滿麵,人人奮勇爭先。
劉邦說了什麼話呢?
劉邦說:“現在咱們有條件了,以後軍士不幸戰死犧牲的,由後勤部門為他們‘衣衾棺斂’,穿好衣服,每人打口棺材,然後移到他們的家鄉掩埋。”
就這一條政策,史書給了四個字的評價:“四方歸心!”
我的母親曾參加過王震所部解放山西中陽縣的戰鬥。她曾給我講過:攻城前,軍隊要求地方為攻城敢死隊準備幾百口棺材。我母親當時是地方幹部,當時地方上就竭盡一切辦法,把老百姓的門板都拆了,釘了幾百口棺材。總攻之前,領導做動員,說第一批敢死隊員犧牲了,保證有棺材,言外之意,後來的就不保證了,結果是很多人爭做敢死隊員。不經過戰爭的人,是不可能對一副棺材的價值有真正了解的。
“死了沒人埋”,這在我的家鄉是一句最惡毒的詛咒。天下動亂,戰爭頻仍,人命賤如草芥。兩軍對壘,對於小兵來說,不能沒有必死之心。這戰不死,下戰亦死,誰敢期望活到和平的那一天。生亦何歡,死亦何苦,死後能夠帶副棺材入土,已是人世間最美好的獎賞,也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所以,劉邦能提供這樣的福利待遇,肯定就會有四方歸心的效果。寧做太平犬,不為離亂人,這是中國人多少年拿無數生命換來的共識。穩定壓倒一切的道理,其實百姓最明白。
撫恤軍人及家屬,是國家的基本道德,比尊重人權還要迫切。不尊重人權的政權有很多,但不優撫軍人的政權很快就會垮掉。《拯救大兵瑞恩》就是體現了這種國家道德。劉邦在這個時候,也體現出了一種國家道德,非常了不起,這就說明他絕非草莽,而是真正的領袖。
突然想起鳳凰台《冷暖人間》講過一位山西義士王艾甫的故事:1996年的一天,他在一個舊書攤上發現四本發黃的《太原戰役陣亡將士登記冊》,記載了八百六十六名解放軍陣亡將士的基本情況,裏麵還夾帶著八十四份“陣亡通知書”,籍貫涉及湖北、山西、河北等十個省區。十年來,他為送這八十四份遲到了幾十年的死亡通知書,見識了不少官吏的惡劣嘴臉,也和烈士親屬一起感受了世態炎涼。這八十四份通知書也在拷問著我們這個國家的基本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