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不可不用的處世方略(1 / 3)

掌控他人,手段必不可少

處世可以方可以圓

人要動靜相宜。《菜根譚》中說,對於一個好動的人來說,就像雲中的閃電一樣飄忽,就像風中的殘燈一樣忽明忽暗,而對於一個特別喜歡安靜的人來說,其實就像已經熄滅的灰燼,也像毫無生機的枯木。這些人都不合乎中庸之道,其實人應該像在靜止的雲中飛翔的鳶鳥,同時又好像是在不動的水中跳躍的魚,通過這種心態去觀察萬事萬物,這樣才能合乎道的理想境界。

孔子為了推行仁義主張,廣泛學習,廣收門徒,周遊列國。據說有一次,他們師徒在大樹下乘涼,等他們走後,人們就把大樹給砍掉了。他們路過某個國家,人們就把他們的足印給鏟掉了,這種侮辱,剛烈的人恐怕早已咆哮:“欺人太甚!是可忍,孰不可忍!”然而孔子忍了下來,雖然傳說中的他是個大力士,但是他能方能圓,在他看來一生的時間不是很多,確實沒有精力將這些侮辱性的事件提上日程。他將自己一生的精力和心血都用在思想傳播上,結果不但得以高壽,而且成了聖人。雖然孔子一生未曾得誌,累累如喪家之犬,但是他的仁義天下確實成了中國知識分子的主心骨。

莊子也是能方能圓的人。他是屬於窮得人們都會自願地為他哭得死去活來的那種,貧窮和他如影相隨,莊子很想甩掉它,莊子曾經借孔子的故事自嘲:“如果富貴求得來,即使給別人趕車我都願意;如果富貴求不來,那我就隻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莊子甩掉貧窮的種種努力最後都歸於失敗。然而突然有一天,玩笑地說是因為他吃肉的緣故,他智慧了,倚著一棵參天大樹,悠閑自得,影子不見了,他很開心,很快他就在樹下做了個夢,夢見大樹告訴他說無用就是最大的用處。誰也沒有想到,他從此再也沒有走出夢境。還是在那棵大樹下,他的思緒飛到了北海,時而為鯤,時而為鵬。他潛入水中和魚交流,舞在空中和蝴蝶糾纏,無拘無束。如果心情夠好,他還會調侃調侃孔子,杜撰些故事,聊且一笑。有人批評他的思想消極,但毫無疑問這裏的消極是個褒義詞。

然而曆史上的有些人卻是方有餘,而圓不足。

有一天,東郭先生派了三個弟子到襄陽去。當東郭先生送他們到路口時,說道:“從這兒往南走,全是暢通的大道,你們沿著這條道路走就對了,別走岔路啊!”

這三個弟子分別是東野、焦苕和南宮無忌,他們三個人向南走了五十多裏時,卻遇上了一條大河流,橫在老師指示的正前方。他們左右觀察了一下,發現沿河走半裏左右,便有一座橋可行。

這時,南宮無忌說:“那兒有座橋,我們從那兒過河吧!”

但是,東野卻皺著眉頭說:“這怎麼行?老師要我們一直往南走啊!我們怎麼能走彎路呢?這不過是個水流罷了,沒什麼可怕的。”

說完之後,三個人互相扶持,一起涉河而過,由於水流相當湍急,好幾次他們都險些葬身河底。

雖然全身都濕透了,但也總算安全地過河了,他們繼續趕路,又往南走了一百多裏時,再次遇上了阻礙。

這回,他們遇到一堵牆,擋住了前進的道路。

這次,南宮無忌不再聽其他兩個人的意見了,他堅持地說:“我們還是繞道走吧!”

但是,東野和焦苕卻固執地說:“不行,我們要遵循老師的教導,絕不違背,因為我們一定能無往不利。”

於是,焦苕和東野朝著牆麵撞去,隻聽見“砰”的一聲,兩個人猛烈地彈倒在地上。

南宮無忌惱怒地說:“才多走半裏路而已,你們幹嗎不考慮呢?”

東野說:“不,我就算死在這裏也不後悔,與其違背師命而苟且偷生,不如因為遵從師命而死!”

焦苕也附和地說:“我也是,如果違背老師的話,就是背叛者。”

兩個人話一說完,便相互攙扶,奮力地往牆麵撞了上去,南宮無忌想擋也擋不住,於是他們兩個人就這麼撞死在牆下了。

圓有餘而方不足的人,他們為人處世往往缺少正氣和原則,容易隨波逐流,最後碌碌無為,即使真做了一些事情,也很少不背負罵名的。而還有一部分人,就像東野和焦苕一樣,方有餘,而圓不足,很多時候不知道變通,最後成為了“烈士”,後一種人是值得我們同情的。這種人如果能夠更加務實一點,如果能夠在大節上堅持自己的原則,在細節上有所變通,也許會活得更好。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這樣的人。

如果他們能夠變圓一點,很多時候,並不影響他們堅持自己的原則。總之,人要做到能方能圓,這是一種大道的適應。

處世要能進也能退

生活中,你可能有這樣一種體驗:在借助鋸來加工木材,將其裁製成人們需要的種種規格時,不管是人自身作用力的發揮,還是鋸條在木材中的運行,總是既有“進”的方向,也存在“退”的姿態。而正是在這樣一種“退”與“進”的深刻把握之中,人們完成了工作,滿足了生活的需要。

一個人在社會上與人相處,要權衡各方麵的輕重利弊,洞察事情背後隱藏的種種危機跡象,經常變換著各種處世方式,時而前進,時而隱退。這是處世過程中的正常現象,是為了生存、保護自己、掌控他人的需要。

急流勇退,未必就是懦弱無能的表現,未必就是遇難畏懼、臨陣脫逃的借口。有時候,急流勇退正好是心靈高度的跨越,睿智思索的最佳抉擇。孫武不貪名利,經受住了權力的誘惑,擺脫了政治鬥爭的陰險狡詐、血腥暴虐,告老還鄉。學會放棄,學會急流勇退,棄舊圖新,自己的生活就會有一個新的起點。

範蠡是楚國宛人,年輕時就顯示出了不同凡響的才智。為了不苟同於世俗,躲避凡夫俗子的妒忌、非難,就佯裝狂癡,潛心博覽群書,探討濟世經邦之策。

勾踐即位後,大夫文種到宛訪求人才,聽說範蠡時癡時醒,便斷定他是個非凡人物,於是親自前往拜訪。開始時,範蠡不知道文種是否有誠意,於是一再回避。後來看到文種求賢若渴,便對他的兄嫂說:“這幾天有客人要來,請借衣冠相候。”果然,文種又來造訪範蠡。他們倆誌同道合,促膝長談,縱論霸王之道。文種將範蠡舉薦給勾踐,成為勾踐的股肱之臣。

吳國厲兵秣馬,越國也磨刀霍霍。勾踐在範蠡等大臣的精心輔佐下,革新內政,國力日益強大。麵對威脅日益嚴重的吳國,越國企圖先發製人,一舉打敗吳國。

公元前494年,已到吳國夫差發誓報仇的時候,勾踐急於先舉兵攻吳。範蠡極力反對。他深知越國的實力還不足以打敗吳國,更何況作為勝利之師,越國還驕悍輕敵,於是勸阻勾踐說:“天道充盈而不溢出,強盛而不驕悍,不勞而矜其功,實在是逆於天而不和人。若是強行去做,一定會危及國家,害及己身。”勾踐不聽,發兵攻吳。兩國軍隊在夫椒進行決戰,吳軍大勝,直搗越國境內,占領了越國都城,迫使勾踐率五千殘軍退守會稽山。

這時,越國已經處於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勾踐身陷絕境,身邊都是殘兵敗將,亡國的恐懼不由襲上心頭。他神情淒然地對範蠡說:“我不聽先生之言,自尋禍患,現在該怎麼樣才好呢?”

範蠡非常沉著地說:“目前,宜卑辭厚禮,賄賂吳國君臣。倘若不行,可屈身以事吳,等待轉機。”

勾踐在夫差允諾他投降之後,就親自帶領妻子和大臣範蠡去吳國侍候吳王夫差。他們在吳國三年,受盡屈辱,用盡心機,最後終於贏得了吳王的信任。三年之後,勾踐被放歸故裏。回國之後,越王就常常把苦膽放在床頭,坐著躺著的時候都仰頭看看苦膽,喝水吃飯時也嚐嚐苦膽,經常問自己:“你忘了會稽之恥了嗎?”他勵精圖治,親自耕種,虛心向有才德的人求教,優待賓客,救濟百姓,與人民共渡艱難,最後終於打敗了吳國,並且使越國成為諸侯國中的霸主。

範蠡追隨勾踐二十多年,獻計獻策,忠心耿耿,屢建奇功。勾踐稱霸後馬上封他為上將軍。滅吳以後,越國君臣設宴慶功,範蠡看到群臣皆樂,唯獨隻有越王勾踐鬱鬱寡歡,立即猜到了勾踐的想法。俗話說,飛鳥打光了,好的弓箭該收藏起來了;兔子打完了,就輪到把獵狗烹來吃了。越王為人長頸鳥喙,鷹眼狼步,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同安樂,況且一個人在名聲很大的情況下,很難永保安寧。

他們從北方回到越國之後,範蠡上書勾踐,說:“您知道我對功名利祿看得很淡,當初是您的誠意和友情感動了我,我才來協助大王成就大業。如今,這些都已經實現了,請允許我辭官。”

勾踐見到此書,氣惱地把範蠡叫來,說:“你和我一起複興了越國,我們應該共享富貴,我正準備拿出一半國土分封給你,你怎麼能離開呢?難道你不相信寡人?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我是不會放過你的。”

範蠡答道:“大王您當然可以實行您的命令,但是我也要實現我的意願。”不過,範蠡看到事情可能弄僵,隻好口頭上暫且答應。範蠡回到家中,趕緊打點行裝,當天夜裏,帶著家人悄悄出城,乘船北上到了齊國。

從此,範蠡改名換姓,自稱“鴟夷子皮”,在齊國海畔定居下來,買了一塊地,帶著家人過著農耕生活。由於他善於經營,很快就成了遠近聞名的富翁。湊巧,這時齊王下令地方官薦賢,當地官員把“鴟夷子皮”推薦給齊王。齊王認為他才能出眾,過了一段時間就要授予他宰相職位。範蠡歎息道:“住在家裏就積累千金財產,做官就達到卿相高位,這是平民百姓能達到的最高位了。長久享受尊貴的名號,不吉祥。”於是他逃回家中,把家財分散給當地的鄉親們,攜全家悄悄離開齊國,到了宋國的陶邑,改名自稱陶朱公,以經商為業。不久,他又成為當地的富豪,資產巨萬,遠近聞名。

自從範蠡不辭而別之後,大夫文種很是孤單,又見勾踐日夜享樂,不像原來那樣敬重自己,深感前途渺茫,心灰意冷,常常稱病不上朝,於是有人向勾踐進讒言,誣告文種企圖謀反。盡管文種反複解釋,都無濟於事。越王勾踐賜給文種一把寶劍,說:“先生教我七種計謀征服吳國,寡人隻用了其中三種就打敗了吳國。還有四種計謀留在你那裏,請去跟隨先王,試行餘法吧!”再看所賜之劍,乃是吳王當年命伍子胥自裁之劍,這真是曆史的莫大嘲弄。

範蠡不貪功利,兩度逃官,正說明他懂得功高震主的道理。退而歸隱,終於避免了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喪生。範蠡功成身退,雖然說是他所采取的遠避禍患的一種對策,但能夠在紛繁的政治鬥爭中看輕功名利祿,決然退出曆史舞台,也是不容易的。

功成名就之後要懂得明哲保身。有識之士在榮譽麵前居安思危,在錯誤麵前也承擔責任,絕不見功勞就搶,見錯誤就推,隻有具備了這種素養,才能算得上是完美和清高的人。相反,迷戀名利而至死不悟的人,是很悲哀的。

退一步未必就是失敗,有時,退一步是為了進兩步,甚至是三步、四步。五代後梁高僧契此,俗稱布袋和尚,他曾經作過這樣一首偈子:

手把青苗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這是對人生處世以退為進的一個很好的概括。在我們的人際交往、生活事業中,有時看似退步了,實則是往前進了。

在社交場合中,保持強硬的口氣固然重要,但如果個人在某些方麵確實做錯的話,不妨坦然地鬆一鬆口,接受他人的意見反而會給別人一種豁達的感覺。同時,你也在無形之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獲。我們在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時,難免會碰到一些性格倔強或一時衝動的人,在別的方法難以奏效時,可以試試以退為進的方法。

人生往往就是如此,在一進一退之間,既可以成就一段精彩的人生,同樣也可以使那唾手可得的成功在瞬間灰飛煙滅。這取決於個人在這進退之間所作的取舍。因此,不論處於何種情況,既要做好奮力前行的準備,又要有全身而退的計劃,在這一進一退之間遊刃有餘,獲得最大限度的利益。

處世善於剛柔相濟

我們常常看到,一些過於剛硬的物體往往容易折斷,不能久用,而那些柔軟的東西卻百折不變其形,經久耐用。這一情況同樣適用於為人處世方麵。一個人性格過於剛強,就容不得周圍的人和物,最終也必被外界所不容,為他人所拋棄,人生遭挫,功敗垂成。

老子曾這樣評論強和弱的關係:“人之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他對水的外柔內剛的生存智慧推崇備至:“天下莫柔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水總是往低處流,流入最安靜最沒有聲息的地方,從最低的地方仰望高處;水沒有形狀,在圓形的容器中,它是圓形的,在方形的容器中,它又變成方形的。可以說水是最沒有剛、最沒有力的東西,然而它又擁有強大的力量,占有絕對的優勢。可為滔天巨浪,摧枯拉朽,吞噬一切,可以洞穿堅硬的岩石,衝垮堅固的堤岸。

可見,柔並不等於弱,剛也並不一定等於強,關鍵在於如何恰到好處地利用它。厚黑學認為,為人處世,最忌逞剛好強、缺乏柔和退讓之心,剛可壓柔,但柔也可克剛。所以得天地之道,最適合的處世方式應該是,能剛能柔,剛柔相濟。

後人評價說,清末中興名臣曾國藩就是一個能柔能剛、能弱能強之人。那麼他柔弱在什麼地方?剛強在什麼地方呢?

清朝末年,朝政掌握在西太後手中,她是清政府的實際統治者,但是清末的江山卻是靠曾國藩維持的。曾國藩比慈禧大二十四歲,早死三十六年,可以說他為官一生,榮辱升降都是由一個女人控製著。曾國藩可以算得上是清王朝的一個忠臣了,但是任何一個注定滅亡的朝代,那些企圖力挽狂瀾的所謂忠臣其實都是很成問題的。曾國藩也一樣。他可以說是清末“功蓋天下而主不疑”的社稷棟梁。他是用什麼方法逃過“功高震主”的悲劇結局,尤其是在西太後那樣陰狠毒辣的鐵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