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與黃河出版傳媒集團簽約,承擔《中華民族全書·哈尼族卷》的撰稿任務,看了該叢書的編寫大綱之後,我本能地感覺隻憑一己之力是不可能完成這一任務的,因為涉及到哈尼族的物質文化、民間文化、社會文化、信仰文化、族際交往、文化傳承等哈尼族的方方麵麵。雖然我在中央民族大學專門從事哈尼學(主要是語言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但我自己所涉及的領域畢竟有限,於是我就邀請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的劉鏡淨女士參與本書的撰寫工作。劉鏡淨原就讀於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係,是我的學生,我指導了她本科畢業論文的寫作。她的畢業論文《哈尼族口頭傳承中的“哈巴”:語義分析及其文類界定》一文,受到答辯委員的一致高度評價,獲得當年係裏和學校的優秀本科畢業論文,顯示出了良好的學術潛質。她還被免試推薦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攻讀碩士研究生,其畢業論文《試論口頭傳統文類的界定:以雲南元江哈尼族“哈巴”為個案》一文,受到答辯委員的很高評價,也被評為當年的優秀碩士畢業論文。她畢業後到了雲南省社會科學院工作。我知道她還曾寫過《哈尼族風情遊》一書,這有助於本書的寫作。
我們分了工之後,就分頭進行書稿的寫作,但我們很快發現,有不少章節的內容我倆都不怎麼熟悉,寫起來感覺難度很大。於是,我們又找到了雲南省政協信息中心的朱誌民老師。誌民兄1978年考入雲南民族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是恢複高考之後,當時哈尼族為數不多的大學生之一。1982年畢業後在普洱市(原思茅地區)江城縣委宣傳部等單位工作,先後擔任過江城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江城縣嘉禾鄉黨委副書記,普洱市司法局辦公室主任、政治處主任,景東縣副縣長,景東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普洱市文聯副主席,普洱市政府研究室主任等職務。誌民兄在大學時代就喜歡上了哈尼文化,後來不論做什麼工作,他都始終關注哈尼文化,收集哈尼文化,研究哈尼文化,發表了很多關於哈尼族的文章。所以,他參加本書的撰稿是很合適的。
於是,我們確定了朱誌民、劉鏡淨和我為本書的作者。根據優勢互補的原則,我們進行了分工。從篇幅上講,誌民兄承擔的最多,他撰寫的部分約占到全書的一半,我和劉鏡淨分別承擔了全書約四分之一的編寫任務。從內容上講,有的我和劉鏡淨都深感不好寫的部分,如哈尼族對偉大祖國的貢獻、哈尼族的精神氣質、哈尼族的文化發展願景等,都被誌民兄承擔了。他的這種勇挑重擔、不怕困難、迎難而上的學術精神,深深地感動了我和劉鏡淨。
由於我們三個人的精誠合作,相互催促,又相互鼓勵,終於完成了本書的撰寫工作。在本書即將付梓之際,我們要感謝黃河出版傳媒集團,感謝寧夏人民出版社,感謝本書的編輯楊海軍先生和丁佳女士!
本書各章節的撰寫,具體分工如下:
李澤然導論,第一章第五節,第二章第四節,第三章第一節、第二節、第六節、第七節,第四章第四節、第十節,第五章,第九章。
朱誌民第一章第六節、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以及哈尼族曆史大事記。
劉鏡淨第一章第一至第四節,第二章第一至第三節、第五至第七節,第三章第三至第五節、第八至第十節,第四章第一至第三節、第五至第九節,第五章第二節。
我們把這本經過大家辛勤努力共同寫成的書,獻給勤勞、善良、樸實的哈尼同胞!
李澤然
2011年8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