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附錄傅統先簡曆(1 / 2)

張誌誠

傅統先(1910~1985)中國當代社會科學家、教育學家、穆斯林學者。穆斯林名麥斯歐德(意為吉慶幸福)。祖籍雲南徵江人,生於湖南常德。祖上世代信奉伊斯蘭教。小學畢業於湖南省立第二師範學校附屬小學,初中就讀於省立第二中學。自幼學境清苦,初中畢業後,帶著母親節衣縮食而積蓄的50元,隻身赴上海投考高中。他以優異成績進入民立中學高中,時年15歲。為節省費用,寄居在上海小桃園清真寺內,日間到校上課,早晚均在清真寺內禮拜,聆聽伊瑪目(教長)宣講教義。並經常隨哈德成阿訇習讀阿拉伯文和伊斯蘭教經籍。後轉學聖約翰大學(教會學校)附屬高中。畢業後直升聖約翰大學,主修哲學,輔修教育學。1929年6月,同回族青年魯忠輔、陸昌洪一起創辦伊斯蘭文化社團——上海回教青年研究社(1929~1933),由哈德成、達浦生、哈少夫為研究社指導員。宗旨是:宣揚宗教,發揚教義,注重青年道德的培養,喚起教友團結精神。人社社員有100多名。主編社刊《回教青年月刊》(1932年停刊,共出版12期)。1931年,傅時年21歲時,就在全國性伊斯蘭教刊物《月華》(北平出版)上發表了長篇論文《追求中的真宰》(約4萬字),這是中國回族學者首次運用黑格爾哲學思想,探討伊斯蘭教蘇非主義之作。他在一篇文章中說:“這時在我頭腦裏印象最深的是回教學者劉介廉的《天方典禮》和《天方性禮》兩書,說明伊斯蘭教所信仰的上帝是無形象、無方所、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於是我的思想中便種下了泛神論的種子……我的一篇《追求中的真宰》的文章,說明真宰是在整個世界的一切事物中,在全部自然界的發展過程中體現出來的。”1932年從聖約翰大學哲學係畢業,期間完成了長達20餘萬字的哲學著作《認識論》一書,引起國內外哲學界的重視,應邀出席了中國哲學會第三屆年會,宣讀題為《知識的組織》論文,闡述了人類的認識活動乃是一種完整的連續發展的過程。嗣後在家養病三年,期間他參加了1932年10月上海穆斯林反對北新書局及《南華文藝》侮教事件的鬥爭。1933年與魯忠翔、王義等回民青年創辦了上海穆斯林刊物《改造》,以宣傳伊斯蘭文化。“鑒於中國回教文化低落,學術空氣暗淡”,於1934年又同魯忠翔、馬天英、王義等回族青年知識分子發起組織伊斯蘭文化學術團體——中國回教文化協會,任常務理事(協會總幹事為魯忠翔),並編輯出版《中國回教文化叢書》,舉辦回民職業補習學校(傅任教務主任)。同時在上海伊斯蘭師範學校授課。1935年夏,在國立暨南大學附設實驗學校任副主任。1937年2月應中國文化史叢書之約,致力於《中國回教史》的編寫任務。同年月完稿,書成後“哈德成教長、沙善餘先生於盛夏代為審定原稿”,1940年7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該書約10萬字,由7章50節組成,體例“按代編製”,從中國伊斯蘭教史實出發,對我國各個時期的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傳播及穆斯林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的貢獻,均作了詳盡的闡述,是一部研究中國伊斯蘭教史的重要參考書。“七·七”事變後,上海“八·一三”抗戰開始,其從教的實驗學校解體,傅到正風文學院任英文教授。自1938年至1941年間,同時兼任大夏大學、光華大學、東吳法學院、聖約翰大學等校教授,講授哲學、教育學和邏輯學等課程。“當時為生計所迫,整日奔走於各校之間,在日寇的鐵蹄之下,宣傳愛國主義,喚起青年發揚民族主義精神。曾接到日偽特務機關的恐嚇信,說我在各校的言論是‘危害黨國,小心自己的生命危在旦夕’。”自此以後,辭去各校兼職,遷居於聖約翰大學校園內,一方麵擔任哲學史、教育原理、教育哲學之類課程,一方麵在職進修,專研教育哲學。1942年獲聖約翰大學文學碩士學位。被聘為教育係主任兼哲學教授。他在一篇論文中說:“這時我的思想開始從黑格爾的客觀唯心主義轉向實用主義和實在主義。”課堂上除講述應用主義教育思想外,“還公開宣講馬克思主義的教育思想,並介紹蘇聯的教育科學”。1948年8月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教育哲學,旁聽教育心理學。1949年夏再次獲文學碩士學位。之後進研究生院專攻哲學,1950年夏取得哲學博士學位。同年秋回國,進入人民革命大學政治研究院學習。1952年結業後,赴山東師範學院任教,翌年出任教育係主任,並當選為山東省政協委員、常委。“文化大革命”後期,因病回到上海治病療養。1979年春出席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教育規劃會議,在成立中國教育學會時被選為常務理事,兼任《教育研究》雜誌編輯委員,山東省教育學會名譽主席。1980年8月24日至28日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邀請,以私人名義出席在法國巴黎舉行的國際教育專家會議,討論普通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問題。在其古稀之年,除帶研究生外還受教育部委托編寫教育哲學的教科書,“願為教育科學的理論建設竭盡綿薄”。傅勤於著書,撰寫專著、譯著共20多部,專著有《認識論綱要》(1933年)、《現代哲學之科學基礎》(1936年)、《美學綱要》(1939年)、《哲學與人生》(1945年)、《兒童品德教育講話》(1954年)、《教學方法講論》(1954年)、《怎樣教育子女》(1957年)等。譯著有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學原理》(1937年)、懷特海《生命與自然》、享利《唯心哲學》(1941年)、杜威《經驗與自然》(1960年)、培裏《現代哲學傾向》(1962年)、杜威《自由與文化》(1964年)、《人的問題》(1965年)、《確定性的尋求》(1966年)等。論文近百篇,是一位多產的愛國愛教的中國穆斯林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