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古蘭》之迻譯,此外尚有天津楊仲明阿衡之譯本,至今尤未付梓。聞太原馬君圖捐助印刷費千元,餘由馬淳夷、尹光宇等集彙以促其早日問世。又有香港之摩希甸氏,於民國十四年發起,請尹恕仁將穆罕默德·阿裏之英譯附注《古蘭經》譯成漢文,期以二年成之。然至今僅有《古蘭聖經弁言》一冊刊出。二十一年間,馬福祥亦欲商請金陵學人金世和與上海哈德成、達浦生兩阿衡合譯《古蘭經》,自後馬、金均相繼逝世,事未果。安徽楊子厚亦有譯文發表於《晨熹雜誌》。總之,中國回教雖尚無普遍之標準漢譯《古蘭經》,然其對於譯經工作仍在作不斷之努力,務求其達於至全至善之境。
(二)中國回教刊物自民國四年雲南創刊《清真月報》以後,各地回教徒多相繼出版雜誌,如雨後春筍。然多限於經濟人力,旋起旋落,未能持久。現有之雜誌,僅北平之《月華旬刊》、《震宗月刊》,天津之《伊光月報》,南京之《晨熹》、《突崛》、《回教青年月報》,青海之《昆侖月報》、《回教青年》,廣州之《塔光》,遼寧之《醒時月報》,香港之《清真教刊》等十餘種而已。大致可分為四類:(一)著重於宣揚教義者;(二)偏向於討論回教文化者;(三)專門研究邊疆回教者;(四)各學校團體之刊物。然此四類之間非有絕對之界限,凡回教雜誌,均不外乎宣揚教義,討論回教文化,研究邊疆教情,但各有其著重點不同而已。茲就此四類,擇其能獨具風格之刊物,略述其梗概。
(1)宣傳教義者上海之《回教學會月刊》,雲南之《清真鐸報》,廣東之《天方學理》,北平之《震宗報》,天津之《伊光》,均屬此類。學會月刊雖係學術團體之刊物,然其主旨不在發表會務,不限會員稿件,故未歸入第四類。其編輯旨趣為聯合同誌,除敷陳教理,譯述經籍外,並采漸進主義,溫和論調,以經義為根據,以宗教為範圍,努力於下述任務:
(甲)指導中國同教在宗教上趨向
(乙)糾正其宗教上相沿已久之錯誤習慣
(丙)提倡其社會上地位之改善
(丁)灌輸關於世界回教之知識
(戊)銷釋新舊派之紛擾
(己)引起一般人對於回教之信仰與興趣
此綱要頗足代表一般著重於宣揚教義之刊物所訂之旨意,餘從略。
(2)討論回教文化者北平之《月華》,南京之《晨熹》、《回教青年月報》,上海之《改造》、《人道》,均屬於此。其題材之範圍大致可列為下列各項:
(甲)中國回教文化之演進
(乙)回教之學術思想
(丙)中國各地回民概況之調查
(丁)中國回教之史料
(戊)各回教國家之曆史及其現勢
(己)中國之回民教育
(3)研究邊疆回教問題者南京之《突崛》、《邊疆》、《天山》,均為此類,其讀者對象,包括邊疆人民,因此此種刊物常雜有回文之作品。其題材範圍約有下列各項:
(甲)邊疆回教徒之生活狀況
(乙)邊疆之開發計劃
(丙)回漢問題之檢討
(丁)邊疆教育之方案
(戊)邊疆回教與政治關係
(己)邊疆文化與考古
(4)學校團體刊物此類刊物,有北平之《成師校刊》,上海之《伊斯蘭學生雜誌》,南京之《中國回教青年會會報》三種,其編輯旨趣亦不外:
(甲)刊載學校或學會之一切事務
(乙)登錄會員之言論與動態,或學生作品
(丙)發表新聞
(丁)講演稿或講義
(三)阿拉伯活字鉛印之輸入與原版翻印曆來中國所流行之各種阿拉伯經籍均係輾轉手抄而成。至清季雲南始有木雕版之經如《寶命真經》、《率而夫》、《耐合物》之類,然亦僅通行於一定之地域,且一經之刻,動需萬金。近數十年來石印大興,但石印藥墨頗不適於寫經,故所印刷者亦僅蒙童課本,《伊瑪尼本》、《乜帖》、《赫帖》等小品經籍。自影印法流行之後,大部經典亦漸翻印。惟因印費巨大,無法普遍。
北平趙斌(振武)認為如欲回教經典普及於中國,則必先有阿拉伯文之活字印刷。趙斌曾以二十年之工夫研究試造,未獲成功。旋於民國二十一年冬,得護送留埃學生之便,購買阿拉伯文鉛字三十餘磅,曆盡辛苦,運來中國。及運至中國以後,又感數量之不敷應用,且鉛字易於磨損,於是趙等惜如珠寶,未肯遽然啟用。趙斌乃利用運來鉛字為模型,自己製造。曆數月後,於民國二十二年八月,始監督翻製洋文銅模之工人製成阿拉伯文銅模一付。複由銅模鑄成鉛字,至九月十九日始得大功告成。至是中國回教已開始利用阿拉伯活字鉛印書籍,此非僅中國回教文化上人一新階段,即在整個中國文化亦放一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