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全球新時代(3)(1 / 3)

1964年上台的勃列日涅夫致力於建立一套新的經濟體製,使企業有了較大的自主權並較多地運用經濟刺激手段,蘇聯的工業在這一時期得到了迅速發展,農業的產量在短期內也有了明顯增加。但是,新經濟體製隻是對原來的管理體製作了一些修補,蘇聯改革後實行的仍是一種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體製。進入20世紀70年代,蘇聯經濟增長速度出現了下降的趨勢。在蘇聯批判斯大林的影響下,改革的浪潮席卷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但由於改革的失誤和蘇聯的下涉,除南斯拉夫外,各國的改革在短期內便宣告失敗。

南斯拉夫曾照搬蘇聯模式,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管理體製,退出社會主義陣營後,走上了一條社會主義自治製度的道路。南斯拉夫改變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製,使經濟獲得了快速的發展。但是改革也帶來了諸如民族矛盾尖銳等社會難題。

匈習:利建立人民政權後,照搬蘇聯政治經濟模式。結果造成嚴重的經濟困難。在政治生活中,大搞清洗“鐵托分子”運動,導致嚴重的政治危機。1956年蘇共二十大後,匈牙利人民要求克服個人崇拜,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實行政治經濟改革。由於國家措施失當,10月,全國發生嚴重的暴亂,造成巨大損失。十月事件後,匈牙利對政治經濟體製進行了局部的調整和改革,使匈牙利的政治經濟形勢逐步穩定,為全麵進行經濟改革作了必要的準備。

蘇共二十大在波蘭引起了強烈反響。1956年6月,波茲南斯大林機車車輛廠工人要求增加工資。遭到當局拒絕後,全廠工人舉行罷工並與許多群眾一道遊行示威,隊伍裏出現了暴力活動。當局出動警察進行鎮壓,造成50多人死亡,200多人受傷。波茲南事件後,為擺脫經濟困境與緩和社會矛盾,哥穆爾卡著手改革政治經濟體製,國家形勢由此迅速得以好轉。

1968年3月,捷克宣布進行全麵改革。西方人士稱之為“布拉格之春”。蘇聯認為捷克改革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決心實行軍事幹涉。1968年8月20日晚,運載大批蘇軍的飛機突然在布拉格機場降落,蘇軍迅速占領了布拉格,並綁架了杜布切克等領導人。同時,蘇、波、匈、保和東德的50多萬軍隊越過捷克邊境,占領了捷克大部分領土。蘇聯的武裝入侵使捷克的改革運動戛然而止。胡薩克上台後,在捷克進行了大規模的政治清洗。第三世界的崛起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後至70年代初期,以亞非拉獨立國家為主體的第三世界的形成和迅速崛起,這是戰後世界格局的一個重大特點。在第三世界形成與發展過程中,20世紀50年代中期亞非會議的召開和160年代初期以來不結盟運動的興起,是兩個重要的裏程碑和標誌性事件。

戰後贏得獨立的業非國家有著相同的曆史境遇,獨立後有又有著維護獨立、發展民族經濟、反對殖民霸權的共同要求,所以彼此迫切要求加強聯係與合作。1955年4月,亞非25個國家在印度尼西亞萬隆舉行了亞非會議,標誌著它們作為新興力量已登上國際政治舞台。但是由於各國意識形態和社會製度的不同,會議一度陷入爭吵。周恩來及時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使會議得以順利進行。亞非會議是曆史上第一次沒有兩方殖民國家參加的國際會議,表明帝國主義任意擺布亞非人民的時代一去不複返了。亞非會議加快了亞非拉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步伐,為不結盟運動的興超揭開了序幕。

不結盟運動興起於20世紀60年代。1961年9月1日至6日,第一次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在貝爾格萊德舉行。會議通過決議反對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呼籲維護世界和平,反對戰爭。不結盟運動從此正式形成。此後不結盟運動得到迅速發展,到20世紀80年代初參加的國家達到了101個。不結盟運動的發展推動了民族解放運動,加速了帝國主義殖民體係的崩潰,沉重打擊了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大大提高了第三世界國家的國際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