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1 / 3)

紅塵滾滾,癡癡情深……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塞上江南美景和獨特的人文景觀,使寧城別具魅力。古絲綢之路,中西文化的交融,曆史文化的沉積,使寧城定格為曆史文化的旅遊城市。寧城人傑地靈,寧城人不以身處塞上而自卑氣餒。寧城人適應時代潮流的能力強,戰天鬥地的精神足,進取創新的意識高。到省城辦事,無論是報社,還是文藝界其他部門,提起寧城人,他們會讚譽寧城是“文化市”“秀才鄉”。用“秀才、美女、酸辣湯”概括寧城的風土人情恰如其分。但寧城人戀家,缺少衝出家門向外闖世界的勁頭。所以,寧城曆史上政客、將軍、名人、大富豪寥寥無幾。隻是在改革開放的二十餘年來才出了幾位大文化人,幾位知名的企業家。在政界上混得有名氣的也隻是幾個鳳毛麟角的廳局級幹部。

寧城的“文痞”“政客”在茶餘飯後閑聊中說:寧城北邊是黃河,西邊是沙漠,南邊是香山,自古以來隻產名酒,不產大官。原因是沙漠腳下的泉水清澈甘甜,適應釀酒。俗話說,當官要有靠山,寧城北邊沒有高山峻嶺做屏障,風脈不好,寧城的人在政界最高就混個廳局級到頭了。所以寧城人自嘲自慰地說,不是寧城人沒本事,而是薑子牙在上天撒菜籽(官種子)時沒撒勻,湖廣、江浙、蜀撒的稠了,寧城撒的稀了。

馬傑小時候也聽老人們這麼說。等長大上學時,翻開中國現代史便更加證實了這種說法。要不,元帥、將軍全出在別的地方,而寧城聽說隻出了一位少將,是南方某省城的衛戍副司令。

上小學時馬傑就想,自己家境貧寒,無家族勢力,久病的父親也經常受村裏人的欺負,自己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要出人頭地、光宗耀祖,那時,看別人還敢欺負家裏人。

馬傑出生在鄉村,當地姓馬的多,所以叫馬家莊。馬傑很少聽父親說起自家先輩們的故事。是鄰居蔣爺爺在彌留之際告訴他:“孩子,你爹領你們不容易,你們在這兒是獨脈一支。你的太爺當初逃荒時帶著你的爺爺來到這裏安家落戶,到現在幾代人了。要說你們的根在哪裏,我和你爹誰也說不清楚,隻聽老人們說,寧城的人都是從山西大槐樹遷來的。除此之外,古時候這裏的人不是逃難流放,就是遷徙到這裏來的。”

馬傑盡管小,但很懂事,他明白蔣爺爺病重了說話就困難,所以打消了刨根問底的念頭,他隻知道蔣爺爺對父親好,經常拄著拐杖步履蹣跚地來他家轉悠。馬傑還記得父親因病早逝時自己隻有十幾歲,是蔣爺爺替他出謀劃策、料理後事、看門守家,成了他的監護人。這些記憶使後來走上工作崗位的馬傑每次回老家時都要去看望他老人家。蔣爺爺溘然長逝時,馬傑視如親爺爺一般,請了假前去送終。

馬傑的父親出生在舊中國,在八歲時就過早地失去了父親,十四歲時母親也去世了。馬傑的父親跟他的爺爺相依為命,與同伴在浩瀚的騰格裏沙漠裏的鹽湖裏取鹽,經過長途跋涉,舉步維艱,換得一些維持生計的零用錢。他給土地大戶打短工,給商人拉駱駝,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擔。人窮誌不短,身小人機智。

那時,在寧城黃河邊有遐邇聞名的渡口碼頭。漢張騫通西域打通了古絲綢之路,渡口是去蘭州、固原、平涼、慶陽、西安的必經之渡。南北道路、水旱碼頭在此處交彙。渡口兩岸綠樹成蔭,村莊錯落有致,這裏古往今來都是車水馬龍,熙熙攘攘,熱鬧非凡。明清時古渡就被列為“官渡”,曾設鹽務局,比利時人和中國鹽務人員在此經營管理鹽務。內蒙古察汗池、通湖池、雅爾格勒汗產的青、白、紅、黑鹽由此銷往內地。駝隊的鈴聲從冬響到春,由定遠王府和其他王府組織的鹽運每年進入寧城九萬多次,每峰駱駝馱兩袋鹽,每袋七十五公斤,每年運量達一千三百五十多萬公斤。

日寇侵華時占領了呼和浩特,吉蘭泰鹽池的東線鹽運中斷。繼而轉向大後方的寧城渡口,這裏便成為鹽業集散的大市場。寧城得水陸交通的天時地利之便,向北又有方圓百裏的鹽湖,鹽的交易成為寧城市場交易的亮點,來自蘭州、內蒙、中原地區的商賈雲集。鹽資源的豐富,販鹽成本的低下,為許多商人實現財富的積累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叮當、叮當……”的駝鈴聲,長長的駝隊,飽經風霜的拉駱駝的小夥,成為當時寧城一道特有的風景線。

馬傑的父親馬吉龍土生土長在這裏,因風土人情熟,幹活賣力,頭腦機靈,不長時間便與那些商人混得爛熟。

走過漫山遍野的沙棘、冰草、紅柳地,穿過一望無際的鹽堿湖,登山峁看故鄉,黃沙萬裏長。黃沙吹老了歲月,也錘煉了拉駱駝的小夥。一位來自內蒙的鹽商逗趣這位十四五歲的小夥:“聽說你經常隻身一人從鹽湖往出背鹽,一次就是百八十斤,耐力不錯,我不大相信。”年輕小夥那濃眉大眼的臉上頃刻掠過一絲得意的微笑,他知道自己的好事來了,便走上前來說:“確有此事,我怎樣才會讓你相信呢?”那位生意人用手提了提羊皮衣領,聳了聳肩,傲慢而大度地指著身後駱駝身上的一袋鹽說:“小鬼,這是一百二十斤,你把它卸下來,背著它跟著駝隊不停地走二十分鍾,大約走一公裏而不掉隊,不允許歇下,到了鹽渡你想要啥我給你啥。”吉龍毫不猶豫回答:“老板,說話算數,我就要你三隻駱駝,你不一定舍得。”鹽商爽快地說:“好。要是不行,你給我拉一年的駱駝,隻管吃喝,工錢分文沒有。”

“好,君子一言,駟馬難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