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寫在前麵的話(1 / 1)

有關春秋戰國的史事,曆來為人們所津津樂道。這段時期是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關於春秋戰國的劃分,是有爭議的,有的主張以《春秋》絕筆之年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為春秋下限,有的則認為以周元王元年(前475年)為戰國始年,還有人以周定王元年(前468年)為戰國始年。但無疑,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是我國文化的奠基時代,“百家爭鳴”的空前盛況,我們今天已經很難想像,隻能從亂世民國各種新思潮的紛爭中去遙遙感受一下,聊以“望梅止渴”,卻難免心生感慨。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處於高速變革的時期,鐵的大規模使用代替了青銅製品,大大增加了社會生產力,自從諸侯做大,社會的性質和製度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由奴隸製漸漸轉變為封建製,奠定了我國兩千年的封建社會的基礎。由於周天子的威信喪失,官學也下移到民間,民間辦學之風興起,促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麵。此時,各門各派的學說相互交融,產生了思想的火花,也為今後的文化發展奠定了強有力的基礎。

自從周平王東遷,天子的權威就已不在,《左傳》隱公六年中說道:“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可見東周王朝在立國之初就顯露出其軟弱無能,諸侯自然就不會將天子放在眼裏,整個社會的政治格局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諸侯之間相互吞並,大大小小的戰爭從未停過,所謂“春秋無義戰”就是說在這個時期根本沒有為了義的戰爭,都是從自身的利益出發,決定戰或不戰,那些幫助小國退敵的強國也是為了鞏固其霸主的地位,讓更多的國家來依附。

越是久遠的曆史,就越會激起人們的好奇心,筆者希望大家都能了解我國的曆史,作為一個中國人,對本國曆史有所知曉也是必要的。但是由於曆史的無情,許多典籍都已經散佚,使得我們無法得知一些事情的真相。所以筆者隻能從一些典籍和出土文獻當中為大家介紹這段塵封的曆史。

本書主要是寫當時的賢明君主和治世能臣,以及一些重大曆史事件,還有一些為後人所津津樂道的典故和成語出處,讓讀者在充分了解春秋戰國之餘,憑添情趣。

本書的編寫參考了大量的典籍史料,還有許多學者專家的研究成果,但是由於篇幅有限,還有許多曆史事件沒有列舉出來,如有紕漏,請讀者諸君給予指正,我當感激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