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曆史長河,中國女性從幾千年來的母係氏族社會開始,一直掙紮在淒婉……屈辱的死亡線上,其地位的低下,所受的痛苦,至今追憶起來令人不寒而栗。浩瀚的曆史進入清代以後,隨著曹雪芹先生一句“要為閨閣昭傳”,自此拉開了女性獨立抗爭的序幕。翻開千古不朽的〈〈紅樓夢〉〉巨幅畫卷,引領我們步入了一個千姿百態、風情萬鍾的女兒國,令人目不暇接,美不勝收。“國”中的個個女性都是有思想、有文采、有著聰明才智的美麗佳人。若說是巾幗不讓須眉中的英雄,道是多了幾點哀惋的柔情;若說是持家守業的主婦,卻也顯出了幾分清高才德和悲壯豪情。
從古至今,“紅顏薄命”、“紅顏禍水”等詞語層出不窮,似乎一切過失都歸於女人的錯。不過,你是否聽過“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秦又是誰?”的詩句呢?而曹雪芹就好比晚唐的羅隱,他批判了“女色禍國”的偏見。在這個敕造的榮國府大觀園中,雖說最終也逃不過沒落的悲劇,可這沒落的原因,曹雪芹先生卻沒有怪罪在女子身上。
由此看來,《紅樓夢》真是一部女性者的頌歌。不過仔細想想,古代人不可能無緣無故去衝破封建枷鎖而讚美一大群女性,有多少文人雅士因不滿當時的朝廷而寫出了大批大批的對朝廷不滿的憤懣之作。而這些作品往往是從一些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瑣事寫起的。在《紅樓夢》中,曹先生以更深刻的筆墨來揭示出這一點。
掩卷沉思:一個有著皇權庇護的家庭卻一步步走向衰亡,更不用說老百姓所受的痛苦和折磨。因此也可以說《紅樓夢》更是一曲哀挽的悲歌。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悲劇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莎士比亞也說過:“悲劇不會成為萬惡之源,倒會成為人們從善的開始。”悼紅軒裏“薄命冊”上的人物,沒有一個能逃過厄運的追逐。寶玉的長輩們,賈府的掌權者,他們否定了黛玉的叛逆性,否定了她感化寶玉的使者身份,卻利用那至上的權威使寶玉娶了一個自己所不愛的寶釵為妻。這裏被害的,不僅僅是“滿語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的黛玉,也同時害苦了“睿藻仙才盈彩筆,自慚何敢再為辭”的寶釵。在這之中,“官官相護”“爭權奪利”“明爭暗鬥”的社會醜態也表現得淋漓盡致,躍然紙上。
黛玉的結局使讀者回腸蕩氣,驚心動魄,也不禁讓人為之惋惜。不過這也正體現了她的覺醒。“女性的覺醒”通常隻說在“五四”之後的事,殊不知黛玉當時就有了初步的覺醒意識。當然,這雖是曹雪芹所歌頌的,卻也成為她悲劇的導火索,因為這是封建禮教所不容許的。
在此應感謝曹雪芹先生對女性的尊重,塑造了這一個個進步的女性,我們也要感謝《紅樓夢》讓我們了解了當時社會的千姿百態,萬種風情……。
麵帶微笑度浮生。
人生苦短,彈指一揮間,從教三十八載的我倏然步入花甲之年。回首人生路,嗟乎!平庸的我,終生不才,一路走來,既無驚人之舉,又無誇耀之事,留在身後的隻有淡淡的微笑。
也許因我相貌平平,我常把微笑掛在臉上,也許飽經生活磨礪,我常用微笑作為回報。
苦難的童年,父母姐妹的關愛,留給了我天倫之樂的微笑。小學畢業因家貧輟學從事農桑,後自學有成,留給了我刻苦攻讀的微笑。三十八載的教壇生涯,從小學校長到最高學府的主任、工會主席,無功亦無過,留給了我事業的微笑。廣播、報紙、刊物隔三岔五的小篇習作,留給了我惟文自賞的微笑。兒女成家,前程有望,家庭和睦,生活溫馨,留給了我幸福的微笑。
浮生也有苦惱,也有艱辛,也有困惑,也有挫折。然而,我常用微笑調整心態,使我大度,使我豁達,微笑陶冶了我的性情。
我常讓微笑在胸中回蕩。想想嚴父慈母含辛茹苦為養育我竭心盡力;想想師長循循善誘,不因我不才而不教;想想友人在我坎坷之時,赤心相待,盡力幫助,此時感激的微笑又在我臉上漾開。
我在微笑中沉思,又在微笑中審思:世間人與人相處是一種機緣,盡量不留陰影,不留遺憾,不能給別人帶來麻煩,不能讓別人為難,更不能讓別人討厭。不能總認為別人對不住自己,自己也有對不住別人的時候,各人有各人的優點,多看別人的長處,多尋找自己的缺點,多讚美別人的好處,多批評自己的缺點。尤其在倡導和諧社會的今天,微笑著看待一切,一切都在微笑;給別人一個微笑,便是一縷春風;一個微笑,便是一個友愛和諧的信號。